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自由”乃我选择成为大学老师的主要原因 精选

已有 14852 次阅读 2012-12-27 16:2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学, 老师

“自由”乃我选择成为大学老师的主要原因

喻海良,2012/12/27

在科学网上,我应该是最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自由”的博主之一。一方面,我自己也算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必须捍卫我们这个群体的权益;另一方面,选择成为大学老师,最主要是因为大家都认为高校是一座象牙塔,里面充满了“自由”。

我相信,一心选择成为大学教师的人,很少是为了追求财富。在未出国之外前,我的同学大部分人的收入都超过我。我博士生导师自80年代末成为教授,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15年,获国家科技奖4项,是学校2级教授。他的收入应该要超过绝大部分教授。然而,他女儿硕士毕业去企业上班,没有几年,年龄比我还小好几岁,收入早就超过我导师了。

我也相信,一心选择成为大学教师的人,很少是为了追求“地位”。我一直没有弄得大学教师到底属于什么“级别”,但是,也明白一个道理,有级别的人没有几个。也因此,此生很有可能就是活的一个“逍遥”。而我的好几个高中同学、本科同学,去企业或者考取公务员的,都成了科长、处长。再过几年,他们可能还要升的。特别是一个同学告诉我,在某些小地方,科长便能够混得很开。

也因此,成为大学教师,大部分人就注定得不了大财、当不了大官。那么大家为什么还乐呵呵地一心想成为一个大学教师呢?我觉得一大部分人是为了追求“自由”。这个“自由”包括很多方面,时间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学术自由……

时间自由。我个人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禁锢”。因而,我最不喜欢的职业包括护士、医生、生产线工人、部分电信人员、飞行员、空姐等,这些职业最不好的地方就是上完白班上夜班,时间安排上没有多少灵活性。而作为大学教师,在时间上应该是最自由的职业之一,不只是有寒暑两个长长的假期,而且其它时间也非常自由。当然,作家、画家的时间更加自由,可惜我天赋不够,否则,一定选择这两个行业。虽然,作为大学教师,大部分时候也是早晨9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但是,稍微灵活一点的工作环境,如果不是领导、办公室职员,我们可以早半个小时或者晚半个小时。如果有什么特殊情况,也可以离开一天两天。(当然,讲课时间之外)

思想及其实施自由。作为大学教师,最让人满意的一点莫过于思想自由。只要我们自己喜欢,什么都可以想,而且,大部分时候,只要不违返伦理道德,什么都可以做。有时候,不只是不反对各种想法,而且鼓励大家有更多想法。特别想我们的科研部分,只要不过分地脱离实际,什么能够想到的都能够尝试去实现。其它行业可不行了。医生看病必须按步骤才行,不能想到一个特别的医疗方法,找个病人便实施。飞行员不按照指定航线飞行,很有可能导致空难。律师不按已有法律办事,马上就会引起民愤。

言论自由。这一条,只要不涉密的事情,大部分人都可以做。然而,记得香港有一名大学教授,每年发表很多关于香港治理的评论,很多是“大炮”。然而,后来她自己成了一名行政人员,就再也没有听见她的见解了。贵州大学现校长应该是有名的愤青,看过他的很多视屏,很可惜,他成为领导以后,就不再见到那些言论了。

学术自由。说良心话,这一条,我认为非常重要,但是,在国内的普通高校,有时候感觉不能实现。当然,在清华生活的两年里,感觉到真的是学术自由。每一个人都忙自己的事情,每一个人的方向都没有受到他人的干涉与打压。有时候回忆起来,这种感觉真好。回顾历史,我国学界最有造诣的年代莫过于“战国时期”和“唐北宋”时期。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学术都是自由发展,因而很多人都自成一派,至今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唐北宋时期,我国出了最多的诗人、画家。想想李白的境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大学的各种制度。我觉得,如果一个制度,让我们失去某种程度上的“自由”,这个的制度可以不要。相反,如果一项制度,能够最大程度上维护我们的“自由”,这样的制度就应该得到“永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646935.html

上一篇:中澳学者2012年发表论文被引Top10的几个特点
下一篇:现在大学教师有没有“自由”可言?
收藏 IP: 203.219.217.*| 热度|

38 刘淼 王国强 鲍海飞 杨昆 陈圆圆 王涛 苏德辰 安海龙 苏光松 李刚 毛宁波 韦玉程 曹聪 张业明 金拓 张军波 李本先 马瑞 魏武 王海辉 郑晨 罗帆 林中祥 张骥 徐明昆 唐常杰 赵凤光 李宁 韩飞 杨连新 王恪铭 neilchau litianxing fsdw iwordworth Linjd yunmu jinchengfeiw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