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就是思考其意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nlivan 天体物理工作者,家乡云南昆明。

博文

『读文献』(十)恒星形成率

已有 6522 次阅读 2012-9-1 18:25 |个人分类:知识|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恒星形成率, 恒星演化模型

        最早听到恒星形成率的时候,以为是单位时间形成的恒星的数量,于是看到单位(太阳质量每年)时就有些不理解,因为这似乎没有说明形成了多少颗恒星。而这还不是最费解的,因为我最初了解的恒星形成率的测量就是用远红外光度乘以一个系数。
        最近开会,有机会思考这个问题(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 uid=117333&do=blog&id=605359),也读了一篇综述(Kennicutt 1998)。从远红外光度是可以反推年轻恒星数量的,这需要用到恒星演化模型和尘埃辐射转移模型,算是一个反问题。但是可以想象,不确定因素很多,要想得到精确的结果非常不容易。然而比较妙的是,用这种方法得出来的恒星形成率的精度足以研究星系的形态分类并对了解星系形成提供线索。而从每年形成的恒星的质量得到每年形成的恒星数量也是可以做到的,关键就在于对初始质量函数的假设。
        从不同形态星系中恒星形成率的研究可以知道,晚型星系是正在形成恒星的,相互作用和棒结构可以增强恒星形成。而更深入的理解还得自己实际去试试从远红外光度反推一次恒星形成率。
        读这篇综述也算是一次实践,试验一下一周能不能翻译一篇综述,答案是可以,但是很累。

参考文献
Kennicutt, 1998, ARA&A, 36, 189

沿哈勃序列的星系中的恒星形成v1.1.doc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608201.html

上一篇:三维立体画、超感觉与其他
下一篇:自己把科研做了?
收藏 IP: 221.218.15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19: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