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就是思考其意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nlivan 天体物理工作者,家乡云南昆明。

博文

那些关于艺术的问题的答案——读《希利尔讲艺术史》

已有 7617 次阅读 2012-3-24 14:56 |个人分类:读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文艺复兴, 印象派, 米开朗基罗, 莫奈, 马萨乔

       我从来对艺术一窍不通,但是中学时算是好学生,美术课、历史课是认真听了的。虽然这些课有时候讲得莫名奇妙,但是由于我对人名特别敏感,还是记住了不少名字,例如乔托(原因是昆明有一种糕点叫荞坨,-_-|||)、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因为小时候有一部动画片叫《忍者神龟》)、达·芬奇(虽然也有《忍者神龟》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因为那幅画,另外就是达·芬奇还是一位科学家)、莫奈(记住这个名字确实是因为他的作品很吸引人)、毕加索(因为《格尔尼卡》,但我确实没能理解,虽然美术老师不断强调这很厉害,但当我问为什么的时候他也答不上来。感觉就是书上说厉害,所以厉害)。不过说实话,我一直没有太理解为什么历史上出现那么多画家,但却单把这几位拿出来重点说,并且他们的画有些似乎有点“粗制滥造”。

       关于这些画家为什么为人称道的问题一直都在,此外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只不过这些不像科学问题那么困扰我。前段时间在自助图书馆的书堆里看到一本给小孩子讲艺术史的书——《希利尔讲艺术史》。放到正常情况下,我估计不会借来看,但是最近自助图书馆里的书质量实在是太差了。但是事后证明,我得感谢那些低质量的书,因为它们给我提供了一个读这本讲艺术史的书的机会。

       古代埃及的绘画我多少看过一些,纪录片里经常出现。这些绘画的特点就是不真实,里面的人物怎么看怎么别扭。原因为何,我也说不上。这本书里提到,“古埃及画像遵守的是‘正面侧身律’”,人物都是扭曲的。这个规则是古埃及画师必须遵守的,他们只能这么画。这真是很奇特的一件事。

       真正画得逼真的画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第一位我们确切知道名字的画家是“希腊绘画之父”——波利格诺托斯。不过,和我一直以为的不一样,画的逼真的画并不一定是好的画。事实上,希腊人的绘画并没什么了不起,但是他们的雕塑和建筑让他们很出名。古希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什么惊人的艺术,不过有一些基督徒在地下墓穴里创造的壁画,这些壁画并没有比古埃及高明多少。

       真正值得重点关注的就是文艺复兴,此时期的画家画的画比之前一千年以来的画都好。这时就提到乔托了,不过从书里唯一能看出的乔托的伟大事迹就是能徒手画圆,其他的似乎也没有提到。总而言之,就是一千年的平淡无奇之后似乎是突然出现了一些画画得非常好的画家。我觉得第一位真正值得一提的画家是马萨乔,因为他成功地做到了以往所有画家都没有做到的事——让画面有立体感,也就是透视的效果。其他的画家都争相研究和临摹马萨乔的画。马萨乔之后的画家对绘画进行了很多改进,不过很多只是艺术方面的,比如在圣母旁边画两个小天使之类。 像马萨乔创造性地发展出透视那样的成就并不多。凡·艾克兄弟改进油画可能算得上一个。油画的出现使得画家不用再在湿石灰墙上画画,也不用再画蛋彩画,油画也可以保持色彩永远鲜艳。

       下一个要提到的名字
——约翰·康斯太勃尔可能也不是很响亮,但我觉得他的成就比得上马萨乔。事实上要按照景物本来的颜色画画是非常不容易的,例如,画家能找到的最白的白色也比不上雨天阴沉天空的白色亮,那么要表现天空的明亮,画面的其他部分就要更暗一些才能衬托出天空的明亮,而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事实上,康斯太勃尔想出了一种办法可以让画面的色彩更亮。“他在给画上色时,不像通常那样均衡平滑地涂上颜料,而是把颜料涂成许多小小的厚厚的色块。”“……康斯太勃尔在画田野时,会画成许多单独的小色块,有绿色、黄色还有蓝色。奇怪的是,这样画出的田野整个看起来也还是绿色。当然,要是你凑得很近,还是可以看出来画面有三种不同的颜色。但只要你稍微后退一点,就会发现整幅画都是亮绿色,而且比均衡上色的画面看起来更亮。”这是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到神奇的地方。我想可能没有简单的方法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但是这大约和人眼的频率响应有关,黄、绿、蓝经过和人眼响应卷积,大致可以合成整个可见光频谱,这样就可以是画面比较亮?

      和康斯太勃尔的这个发现有关的就是莫奈的画。莫奈的很多画都是低分辨率的,“像素”很少,但是我很喜欢这样的画。按照本科时光学老师的话说,像莫奈这样的印象派画家,他们画的不是景物,而是波前!相比莫奈,马奈的画“像素”就更多些。而保罗·塞尚的画更有立体感,但是不得不说,我觉得莫奈的画最像在捕捉波前。

       再往后的画家的画带给我的冲击可能更多是哲学上的,比如非物象画,“既然有照相机可以拍照,拍出来的相片十分逼真,画家又干吗老是把画画得那么真呢?画家干嘛费力去画摄像师按一下相机快门就能得到的东西呢?”至于毕加索的画,我终于明白了,他是想尝试把多个视角看到的东西画到一个画面里。

       这本书里还讲了雕塑和建筑。相比绘画,我对雕塑和建筑了解得更少,问题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什么很多雕像人物的眼睛没有瞳孔,就是一个白球?书里提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雕塑家都希望刻出来的眼睛和真实的大小形状一样。可我们都知道,真正的眼球外表面是没有任何孔的,所以雕塑家觉得要是在雕像眼球上刻一个孔会很不合适。”不过,一个法国人,让·安东尼·乌敦发明了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他在眼珠上刻了一个深深的洞,作为瞳孔,然后用浮雕刻出虹膜。眼睛中余下的大理石部分作为眼睛的白色部分,他让这部分稍稍向外凸出,让光照到上面。”我觉得这个发明和之前马萨乔发明透视、康斯太勃尔发明让画面更亮的方法的重要性是同一量级的。

       看完这本书,我改变了对艺术的看法。其实艺术离生活可以很近,只是有时候需要一个合适的人、一本合适的书来给我们指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551265.html

上一篇:翻译点滴
下一篇:立杆之影
收藏 IP: 123.113.4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17: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