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月在国内,去了趟深圳,遇到南方某高校的一个副院长朋友。闲聊起来说,他们学校中层干部调整后,需要填补一些副院长。院里提了三个候选人,都没上,原因不一。听说有业务欠佳的,有上面领导不看中的,还有其他原因的。现在把年龄向上放宽了几岁。好几个人在激烈竞争!
我继续和这位朋友聊此事。问他自己副院长做得怎样。他说,“嘿,都是为大家服务”。确实很实在:“为人民服务”—毛主席教导我们的。既然是“服务”,我问为什么非要选35岁左右的,只有他们能服务吗?为什么把年龄卡得那么死吗?为什么不能选40, 50, 60岁的人呢?他们不能服务吗?他们失去了服务的能力吗?他告诉我,校领导之所以要选35岁左右的年轻人,是想“给他们再填个翅膀”。真是美其名曰!这才是真正的原因!原来他们现在只有一个翅膀,飞不起来,或者飞不高,属于“跛鸟”。
再添一个翅膀,我思虑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他们已有一个翅膀,恐怕是说学术(教学或科研)做得还可以。35岁左右,多数为副教授,也有少数35岁的正教授!潜意识里,更重要的另一层意思是说,只有学问(教学和科研)做得好,还不行,在国内外还不算得到认可,还“飞”不起来,或飞不高,所以要给他们“另一个翅膀”。
那另一个翅膀是什么呢?它的名字叫“副院长”。为什么非要添这个翅膀呢?似乎做学术的,只有带了“长”,才算是“牛人”!但我想不出来,这个“为大家服务”的副院长有了这个翅膀,如何能飞得更高更远?我的同事在南农大,大概一周要花一整天在会议上,这些时间本来是可以用来读文献、讨论学术问题、指导研究生课题,或者用来休闲,调整状态,提高科研效率的。怎么少了这么多时间做学问,倒可以帮助“飞得更高更远”。看来我就是“笨”!
在美国大学,35岁左右大都才开始做助理教授(我没做博士后,30岁开始做助理教授,算是很早的了),时间和精力都会集中在做科研,极少数在升到正教授以前会考虑去做系主任(最低一级的行政职务),大都要升到正教授后几年才考虑。那时,学问做到顶了,或者说很难再有新的突破,但积累了很多经验,做过很多committees的成员和主席,这时去做系主任就顺理成章了,不然你怎么能镇得住那些正教授们?当了大系的系主任(院长就更不用说),通常就不再做科研。这样,一是可以专心做管理,为大家服务,二是,自己没有实验室,就不会把大家的资源往自己实验室揽,才会比较公平,或者更公平。美国也有很多系的系主任是“轮流坐庄”的,他们是“Chair”(召集人)而不是“Head”(执行人),所以也不会。
最后还是我的那位副院长朋友说出了心里话:程老师,看来你对国内情况还是不了解。在国内,带上“长”了,上去了,只要不犯错,就能保住“官位”,即使不能上,也不会下。如果当上了副院长,就会有更多机会去校里、省里和各部委“跑”,就会多很多资源,比如优先申报限项项目,担任学术委员会成员,提前得到各类信息,等等。但奇怪的是,这不是通过公平和公开竞争。倒是该校领导英明,把资源往少数人那儿集中,让他们有更多资源。有了资源,实验室就可以进更多人,发更多文章,靠的是资源型竞争优势,靠官本位造牛人!这些牛人再为学校挣来名誉和项目。其实,我并不反对35岁左右的人当副院长,我相信很多人可以做好,但40-60岁的人一样可以啊。关键是公平!
在回南京的飞机上,我庆幸我不再是35左右的人,或者说我不是当下国内35岁左右的高校年轻老师,要不然我得被“官高半级压死人”。要是我也是35岁左右,潜意识里,我恐怕也会削尖脑袋去挣!明里不争,暗里也会!我不仅开始为我实验室刚进的两个年轻老师担心,他们怎么才能靠纯学术能力冲出来?更加伤感的是:靠这样的办法办高校、管高校,我国的绝大多数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怎能发挥出来?大家怎能集中精力一心一意钻研学问?谁能不花时间去“经营关系”、去争取“xxx长”的位置呢?!谁不愿意多个“翅膀”呢?!如此下去,??哎!我是不是杞人忧天?
程宗明,2014年3月23初稿,深圳机场,4月6日完成于Knoxville,TN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