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着上一篇博文。答应了12月1日去上课,掐指一算,只有三个半月时间!说话就要算数!我自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11月20日去上班,赶在我31岁生日前。就为证明自己:三十而立!不能拖到31岁。
我开始了一个三个月的马拉松工作日程。对我来说,当时每一天都非常重要,我的时间是以半小时计算。每天6点起床,吃过早饭,开车去赶交通车,坐车从Ithaca去Geneva, 把一天的工作安排一下。班车上补睡一觉,到了那儿就直奔实验室做实验, 中午15分钟吃饭,没有午休一说。下午坐车时再睡一觉,到家吃过晚饭就写论文,12点睡觉。周六和周日自己开车去做实验,要么就安排在Ithaca校区做。纽约州的中部到了10月下旬就会下雪,有一次下雪,开车回来,车滑到路边的洼地去了,在那儿打滑,怎么也开不出来。天又黑了。幸亏一辆过路的好心人用链子把我的小车给拉出来。陌生人的帮助一直让我懂得,能帮人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帮!
这样整整三个月,备了一个星期的课,做完了博士论文实验,写完了论文,答辩完了, 还写了一篇论文初稿。和我的硕士论文被导师改了一年,10遍左右(所以我的硕士学位是1991年才拿到)!但我的博士论文只修改了两遍,而且是分餐式的。我写完一部分,就给导师修改,改回来,我再改。11月10几号答辩,非常顺利。而我的博士资格考试还是有条件通过的。几年的时间,感觉自我进步也非常快。离11月20号还有一周,本想把论文改完交到研究生院,结果谁知道整整睡了一周,除了吃饭和上卫生间,就是睡!睡!结果连离开Cornell的告别聚会都没有办。累得实在是不行了!幸亏那时年轻,三个月每天18小时,现在不可想象怎么能做到的。
很有意思的事是,当我去上班后,我们系主任一直称呼我程宗明先生 (Mr. Cheng),而不是程宗明博士(Dr. Cheng),就是因为我还没有完全满足研究生院的要求。直到我次年2月上完一个quarter(三个学期之一)的课后,完成了论文修改,提交到研究生院,并得到研究生院的书面证明我完成了论文的所有要求,系主任才改口叫我Dr. Cheng,可以想象程先生和程博士的称呼在高校有多重要!
11月20号我乘飞机一个人先去上班。但我的学位是1991年授予的。
体会。一是为了你定的目标做准备。刚到Cornell时,我的英文特别差,修了一个夏天的英文,结果还是没有完全过,还得再修一门英语课,感觉当时还是非常丢人的!但后来,我把压力当成动力,知耻而后勇。总是抓住机会和美国学生一起吃饭聊天,在试验站做实验,每天到了10点,就把手上的实验停下来,去参加系里的coffee歇(不是茶歇,因为喝咖啡),听人家说,然后尽量加入聊天,不行,就在最后和人家聊一会儿,这样日积月累,我的口语提高很多。敢开口,这是我唯一的一点优势,给我壮了胆。和现在的留学生的英语水平比,根本不可比,但当时的这点优势和“过得去的口语”,让自己有胆量去投个申请。所以我过3-5年左右,就会对自己锁定的大目标和相对应的短处做些评估,并做个“补短板计划”。不能等到该用时,后悔为什么没有早点准备!我这些年听这样的“后悔”太多了。我也后悔,有一个方面没有在10年前做准备,所以我这些年一直想要做的事,就没有能实现。现在就只好永远放弃了。我也一直告诉我的学生,平时要用水桶一点一点积累露水,假以时日,到时就是满满一桶水!
第二点非常重要的是,当你得到一个机会的时候,一定要把握这个机会。当我告诉我当时的同学和伙伴我有一个面试时,几乎没有人觉得我能得到这个位置。因为我们的另一个朋友,胡晋生,也是南农校友,他比我早去Cornell两年半,他博士毕业后做了两年博后,在我申请前他已面试了几个学校,都功亏一篑,而没有得到offer。我也就肯定是给人家当分母。但他没有放弃,第五个申请,第五次面试,终于成功得到了夏威夷大学的offer,他也在11月底12初去了夏威夷,1991年我去夏威夷开会还专门去访问了他。非常感谢他的帮助!所以我做足了准备,把一次机会当成“最后一战”的唯一机会,当你拼尽全力时,你就有很大的机会获胜。我拿到的offer,没有给别人去当陪衬, 证明了“我们这些新留学生是可能拿到教授位置的”。这几年我做《园艺研究》也是一样。我刚开始时,也没有估计得有那么难。自己接了“这个任务”,把自己赶到火坑里了!怎么办?自己往上爬!只好自己豁出去了!等到任务完成了,也只有自己和少数人能体会你的付出。也只有自己和你走过来的人才能享受这份快乐。
第三,对于不太聪明的人,就要用勤奋去补。所谓“笨鸟先飞”。我就是这样的人。我从考大学、考英语培训班,去康奈尔,去工作,等等,很多事都是“刚过线”。如果歇点气,差了那一点,可能机会就和我失之交臂了。所以要勤奋。做遗传学的人都知道P(phenotype 表现型)= G(genotype 基因型)x E (environment 环境),现在又多了一个 x M (management 管理)。我觉得人的成功(无论你怎么定义)也有一个公式。我的公式是:S (success –成功)= I (intelligence 智商 )x D (diligence 勤奋 )x E (Environment –环境,时势)。这是乘法,不是加法。
第四.既要说,更要做,要采取行动 (Take actions!)。很多年,一直听到也见过很多很有想法,也特别聪明的人,但一直没有“成功”。没过几年,被他(们)年轻很多的人拉开了差距。 为什么?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商低,环境差,而是他们手高眼低,不肯take actions!所以我还是一直对自己说,想好的,想做的,就要去做。机会和窗口期不是总是会留给你的!所以。我今年一甲子,要换个活法。要采取新的行动!而且说到做到。
再回来看看1990年!非常庆幸1990年我能找到工作,并拼命完成了博士论文实验、论文写作和答辩,并赶到我三十一岁生日前上班,就为了实现中国的“三十而立”的愿望。真没有想到,就在我1990年年底去工作一年后的1991年,美国刚刚打完如日中天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当时老布什的满意度达到92%),美国经济出现萧条(虽然可能只有2008年的萧条的25%严重),结果出现了第一次美国大学的系一级的合并潮,我所在的系(园艺林学系)就在1992年和作物科学系合并成植物科学系。很多大学老教授退休后的位置就没有重招填补,2-3年下来,积压了一大批刚毕业的学生(有些推迟毕业,有些毕业后做了一轮或两轮博后),使得后面的工作竞争一下子变得非常激烈。我的一些朋友只好去了公司,甚至做了6-8年的博后!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然,现在没有办法想象,如果我当时不去工作,而是做博后,以后的发展路径会是怎样。但我现在不后悔我当时的选择。
程宗明
2019年9月10日 Knoxville,TN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8: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