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MCheng

博文

中国以论文为核心的学术评价的“三个阶段”

已有 8503 次阅读 2018-11-21 23:16 |个人分类:海外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18年11月9-11日南大等联合主办自然学术会议-纳米光子学和集成光子学”的会议上,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出席开幕式。杨忠在致辞中表示,南京大学先后完成了从SCI导向到NI自然指数导向、再到原创科研的转型升级,在年初公布的自然指数最新排名中,我校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2名、全球高校第10名。。。”(南大新闻稿)

南大在1990后期提出的以SCI论文为主的评价体制,虽然被“骂”了很多年,但现在依然是国内高校研究所的核心评价指标。它给当时的国内学术界走向国际,融入国际,推动中国科学发展,给予年轻人机会,都起了无与伦比的作用。这一点国内绝大多数人并不否认,不然也不会还在延续!可以和南大40年前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样,“SCI论文是检验学术水平的唯一标准”。其影响非常巨大,怎么说恐怕也不过分!

南大自己在进入“SCI”数数模式后,已不再追究数量,而是更注重质量,所以就有了向Nature Index(NI)的转变。其实NI还是基于SCI论文的,只是不唯数量,而是更关注质量。

南大领导自认为他们现在“到原创科研的转型升级”阶段。但细想想,如何判断“原创科研”?谁能评价“原创”?短期判断,恐怕还是只有两点:一是还是要依据IF这个间接指标,二是必须由内行或小同行来评价创新性和影响力。但核心还是要有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体现,才能评估是不是原创,做了非常原创的研究,没有论文,论文没有经过学术界严格评审和认可,怎样确定原创的影响?总不能凭空说吧?专利也是要经过真正的评估,而不是形式上的“申请-登记”制。大家心知肚明的。

总之,南大的“三个阶段”的学术评价还是没有逃脱论文的影响。既然是论文,就逃不脱IF的影响,直接的或间接的。但是如果IF确实不是个“坏东西”,为什么有一定要避开它呢?只要是不唯IF。

推广到全国高校。南大是原“985”高校,现在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核心的“C9”。在中国的“C9”高校里,这种“第三阶段”的评价体制似乎差不太多应该是一个“共识”—我妄议一下。但是,其余的原“985”高校,原“211”高校,现在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未来相当一段时间还将会是处于南大的第一阶段,同时会向第二阶段过度,不仅要数量,也要质量,要“代表作”。等到大家都能基本无障碍地发一般SCI论文的时候,大家就能“淡定”地想“原创科研”了。就像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一样,“脱贫”,“小康”,“集体富裕”。每一个阶段是不是无法逾越?这个“三个阶段”也在向非“双一流”高校和研究所“横行”,他们还在南大第一阶段的初级阶段。这些高校还将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过度相当一段时间,估计至少10-15年。

我在美国高校工作28年,至今,发论文还是必须的,还是王道!一流研究型大学数SCN论文,二流高校数NI论文,三流研究型大学数各种论文。只有教学型本科学校几乎不在乎论文,但有论文还是会更“吃香”的。只有论文,才能证明你做过科学,你在科学史里留过痕迹。不能“唯论文”!但没有论文,作为科学家,是万万不能的。你做科研的证据在哪儿?特别是年轻人,还是要练好基本功。高校和企业不一样,企业的主要产出是专利和产品,高校比主要产出是论文。

程宗明,2018年11月16日 初稿于Knoxville,TN,完稿于苏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40979-1147503.html

上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就是科学史,是功劳榜,发论文才是王道!
下一篇:做大做强中国的英文国际期刊,必须硬性“挤入”现有期刊领域
收藏 IP: 58.210.104.*| 热度|

17 郑永军 梅钢 王庆浩 鲁学星 王振亭 刘立 武夷山 冯大诚 季丹 文克玲 郭战胜 孙颉 冯兆东 黄仁勇 杨正瓴 蔡小宁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