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MCheng

博文

和汤深路透选刊部主任聊杂志和学术出版 精选

已有 7758 次阅读 2016-11-7 00:20 |个人分类:杂志|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上篇博文说了我去汤深路透选刊部见Jim Testa主任,介绍我们的“园艺研究”的办刊进展。以园艺研究的办刊历程为题,聊了很多创刊和SCI/SCIE收录的一些问题。主要围绕园艺研究展开,但我想不少信息还是对所有办刊人通用的,趁热打铁,写出来,免得忘掉。重要性未排序。

1.     杂志名:Jim很喜欢我们杂志的名字,简练,明确。“研究”说明是个学术杂志。他的话让我想到很多“international”,“world”开头的刊名,生怕人家不知道你的高大上,记都记不住,读起来也难,即使是短名。

2.     和那个出版社合作:当然认品牌!信誉是办刊之本,办刊资本!创刊,先建信誉。他问了我们为什么和Nature合作。我说我也是歪打正着。他说我们选对了合作伙伴。我说Nature做了四个月的咨询调查,才和我们签了合同。NaturePlant为什么能1年后就被收录?看来品牌效应在那儿都管用。

3.     创刊的必要性:SCISCIE已经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领域,你为什么要创新刊?你比现有的刊好在哪儿?要数据说话。

4.     PloSOne:还是一个不错的杂志。只要杂志自己不做假数据,就没有问题。我说,在中国,这个杂志,已经名声很“香”了,就因为中国人在上面发了很多文章。为什么中国人一在某个杂志大量发文章,这个杂志就变臭了呢?还是国人自己不自信吧?我说如果,哪一天中国人的文章占了Nature50%的论文量,那国人就要剔除Nature

5.     除了IFWOS也在意谁在引用,既SJREigenFactor一样。既谁在引用某个杂志的文章,看来引用也是分为“三教九流”了,也要“门当户对”。大家都要“攀高枝”。

6.     他问我引文论文的产地来源。窝说应该是“everywhere”。和稿源一样,也要国际化。我猜也是看引用有没有作假。

7.     如何吸引高质量稿源:锁定发高影响因子文章的作者群这是他四月份和我说的,这也是我一直做的,所以他很认可。

8.     学术社区建设,他很认可我们自己组织自己的会议,参加同类学术会议,要有自己的社区。

9.     他问我发了多少commentary的文章,我说一年一篇。他说NatureScience的新闻之类,Jim很欣赏,因为它们是链接科学家尖儿大众的桥梁。我说我一直想做,但没有精力,现在时间都花在约稿、赶稿,保质量上了。他说那是他们的特色,做好不容易。我说那也是Nature增加引用的一个方法。他笑笑。

10.  原创性论文和综述性论文的引用数。我说我们的数据不支持综述带来大部分引用,或者是引用最多的。他说,他们的数据显示,大多数最高高引用论文都是原创性论文,综述论文因综述本身而异。所以还是看内容,而不是以原创性论文或综述类去划分。

11.  他问我,如果“园艺研究”有了影响因子,会发很多文章吗?我说,现在每月2-4篇,以后也就每月5-6篇吧?他说,做精品杂志,让其他杂志去发你不发的文章。看来,“心有灵犀不点通”。

12.  园艺研究论文中,中国文章数占20%,排第二,美国占50%,排第一。他说,明年还要去中国,是汤深路透的ISI去中国开疆劈土20周年。他亲自见证了中国的科技发展,从很多不知,到现在的第二论文产出大国,特别是这些年来中国英文期刊的发展。他很欣慰,很高兴。我说园艺研究的中国文章只占20%,是因为园艺研究还没有影响因子,否则,恐怕要占40%,这也一点不奇怪,因为中国是世界园艺大国,也应该是园艺研究的强国。国人加铀!

13.  说起中国正在办很多新刊。问我园艺研究的定位是中国刊还是世界刊。我说我们没有中国刊号,申请中国期刊提升计划两次不成,第三次一气,就不申请了。今年有圈内朋友一再鼓励再试一次,结果一查,连申请的资格都不够了:主编要有主编证,编辑部要至少三个人(我们只有两个人,业余的我和专职的助理尹欢),刊物要是当地一家出版商所拥有(搞不懂为什么!)。朋友说借呗,我说,那我的“程姓”(诚信)哪儿去了?所以园艺研究在中国是不能出版的。不过我说,我从来就没有想把园艺研究办成一个中国刊,一个好的自然科学的学术杂志本来就应该是个国际刊。就应该到国际舞台去竞争。第一次(2013年)去申请时,我说我们现在还没出生(第一篇文章还没上线),你给我个中国刊号,我们就是你的亲生儿子,等我们正式出版了,你再收我,我就是你领养的儿子。现在连被领养也不合格了。只好四海为家了。儿本不嫌母丑,但母却嫌儿穷。

14.  一个刊能不能进SCI/SCIE,还是要数据说话。对很多国内新刊来说,要先申请进入

ESCI,进去了,就可以在WoS内被检索到,就会容易产生可追踪的数据,到时就可以“以数据说话”了。打好基础,把好质量,“进去”(被SCIE收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花絮:

1.     我猜Jim的年纪,他猜我的年纪,结果都相差甚远!看来他和我评估杂志还挺有眼力,但猜年纪就差太多了。

2.     Thomson Reuters的牌子前拍个照留念。他说明年一月就要换新东家的牌子了。但换店名不换厨师。说不定我的这张照片就成文物了。

程宗明,2016116日星期日KnoxvilleT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40979-1013142.html

上一篇:杂志“赴京赶考”—撩一撩汤深路透选刊部的神秘盖头
下一篇:美国大选:我投了无关大选结果,但非常重要的一票
收藏 IP: 71.87.177.*| 热度|

16 武夷山 王振亭 许培扬 黄永义 蔡宁 LetPub编辑 吴斌 赵凤光 牛登科 姬扬 任胜利 xlsd neilchau kexuegzz biofans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