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渴望成为优秀的大学教师
这几天我一直在总结自己15年来作为大学教师所取得的点滴成绩,更在反思和剖析自我。
今天,是我成为大学教师第15周年的纪念日,借此先说说自己取得的小小成绩吧。
1. 享受教学。倾注十足的热情和心血从事教学工作,潜心研究教学技巧,积极尝试教学改革。经过日积月累的锤炼,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越来越强,也越来越享受站在讲台上的感觉。我秉承的教学理念是适当放弃“技巧”,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教学方式,让教学更像是围坐在餐桌旁和学生们的一场随意的畅聊。替代照本宣科的,是抛出点燃学习热情的一个又一个火种。
学生的热情与我的热情相得益彰,大家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具体到我这里的回报是:先后获得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和教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编写的10本教材中,和王元兰教授一起编写的《无机化学》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
2. 科教融合。为本科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其有机会发现自己对科研的热爱,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将其付诸实践。
承担了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面上项目等教研任务,和团队成员一起提出并践行了“科教融合、本研一体,以课题组为单元实现本研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该模式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入选《北京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15)》教学改革典型案例,教研成果在《中国高等教育》等期刊发表。
我指导的本科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创青春”创业大赛等重要赛事中获得了30余项奖励,成功申请中华环保基金会资助4项,相关成果被《科技日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
同时,我积极研究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在科学网开通科学博客,撰写的《废纸篓里有成功》《培养学生应从尊重学生开始》等博文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科学报》等报刊选登。
3. 科研促进教学。我教授的《无机化学》和《环境化学》这两门课程比较枯燥,如果只是单纯把知识从书本上搬到课堂里,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质量都不会太高。
通过主持十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以及和团队成员一起在《能源与环境科学》等国际期刊上发表代表性论文50余篇的经历,我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科研工作能为教学提供帮助和支持,科研前沿信息和科研成果如果和教学相结合,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具体实践了这一理论后,我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中,有一半选择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更有大批学生连续多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撰写的毕业论文也是屡屡创优(nmter.bucea.edu.cn)。
当然,成绩只能说明过去的努力,在我心目中,要成为优秀的大学教师要做的还有很多。
这些天阅读《what the best college teachers do》这本著作时的所思所想,让我对什么是“优秀的大学教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1. 优秀的大学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并使他们产生希望学习更多知识的欲望(即兴趣),从而深度学习、钻研、融会贯通。
如果学生学习完某门课程后,对其产生了“厌恶”的感觉,那就说明教师没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还需要努力创造“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继而将课堂创造成热烈讨论问题的场所。
课堂不能成为肆意“责怪和嘲弄”学生的地方,不要觉得自己总是对的。纳尔逊曾经说:“我们(教师)大多数人的麻烦在于,我们教书时总感觉自己像神一样不出差错。”所以,要始终记住:应该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自觉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灌输式地将知识压进学生脑子里,以最终的考试过关为教学目的。
2. 优秀的大学教师首先应该是所教授学科领域杰出的研究人员。著名的教育家肯·贝恩说过,“毫无例外,杰出的教师非常了解他们所教的科目,他们是活跃的、成就卓越的学者、艺术家和科学家”。
科研和教学绝对不是对立的关系。北京大学原副校长王义遒曾经说:“只要是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大师,他们必从教学和与学生相处中获益匪浅。”
所以,优秀的大学教师应该把科研和教学看成一个学习的整体,科研侧重于教师在学习,教学侧重于学生在学习。这两种学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即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
优秀的大学教师应该运用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各种技能、思考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启迪学生开展相关工作,鼓励学生用该领域最新的思想和研究成果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这种教师为学生确立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超越老师。
总之,和任何一个职位一样,优秀的大学教师也是通过后天的努力造就而成的。我渴望在今后的大学教师生涯里,不断学习成长,让自己逐步接近心目中“优秀大学教师”的标准。
注:思考很多,为赶在纪念日成文而仓促落笔,后续再做补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0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