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亚某国来的博士后小U女士要离开了。因为工作的关系,接触较多,所以她走之前约我在楼下的大厅里喝咖啡聊聊,道个别。
抱怨
U博士长着西亚女士们特有的大眼睛,很精神,透着一股精明劲儿。落座之后,她告诉我,已经拿到了欧洲某国的一个博士后奖金,打算换个地方继续她的研究。“Here,everything sucks(在这儿,什么都很糟糕)。”
这样的开场白我不意外,U博士来了两年多,研究进行的不是很顺利。加上中间孩子出生,一边带孩子,一边做研究,实在是分身乏术。
对于改变现状,你是否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情
“我觉得在这里的工作是浪费我的时间。”她接着说,“来之前,导师就明确告诉我,实验系统已经由一个博士生做好了,我来了,就只是做些不同的样品实验,直接可以得到结果。可是这个系统做得太不好了,使用很不方便,而且数据里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你看看隔壁实验室的XX,只是用现成的……”
“我理解你的处境。”我说,“你的背景是什么来着?物理,工程,还是?”
“工程。”
“那就对了,如果我是你,我可能会回过头去看看这个系统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也许停下实验一两个月,改善它,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你既然是engineer,应该有能力解决,至少知道可以从哪里能过获得帮助。”
“可是这不是我的强项,我的强项是……”
我猜想她会这样说,于是摆摆手,“都过去了,这些已经不重要了。也许你来之前和老板之间的沟通不是很确切。关于你的新工作,和导师沟通好要做什么具体工作了?”
“是的。我申请奖学金的时候一起撰写了申请书。所以一切都很清楚。”
“那样最好。”
年轻科学家的骨感生活现实
“我们现在的处境不是很好。”她说,“孩子很小,做博士后的收入低,波士顿的消费高得离谱。我在欧洲读博士后的时候,还没有拿到永久居留权的身份。我应该不会回国去工作,但是如果如果在美国一切重新开始,要等很久。回去欧洲也许能把身份的问题解决掉。”
“这一点所有外来移民的处境都一样。当然,如果年纪小一点,没有家庭,或者两个人都工作,压力会小一些。慢慢来吧。”
Professional和Personal
“我不太喜欢这里的文化。我在欧洲读书的时候,老板很温和。我感觉现在老板和我开会的时候总是很personal,说话很直接,打击我的自信心,让我觉得自己很愚蠢。要知道,我以前有很好的简历,发表了很多文章的。”
“我理解,不过要知道,其实世间没有绝对的professional。所有的事情都是personal,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和人打交道。同样一句话,也许用一种语气说,听起来容易接受些,而换种语气,你觉得就是针对你。在这里,的确是有太多的聪明人和工作狂。不管是PI,还是研究生,博士后,大家都有有形或者无形的压力。当然,人和人之间是有种奇妙的东西,有些人合得来,有些人就是合不来。你尽力了,如果也没有效果,也没有太多办法。”
“不过你老板最后给你写了推荐信吧?”
“是的,还好,推荐信应该还不错,所以我拿到了现在的工作。”
“你瞧,他还是蛮professional的,对你还不错嘛。呵呵。”
“To moveon is to grow”
“我觉得很后悔来这里,浪费了时间,没有出来什么好成果。我同组的那个XX,来了一年,就有一篇Nature子刊的论文。”
“呵呵,我知道他。不过你有没有注意,他之前的背景刚刚和发表的那个项目完全吻合。所有的工作对他来说都是轻车熟路。这当然有机缘的问题,也有幸运的因素。”
“我们国家有吸引人才的机会,有这种文章会很容易回去找到教职。”
“哈哈,你们国家和我们中国很像,我们也是。不过不幸的是,对一个人的科研能力的考验,是一个相对来说漫长的过程。要几年,也许很多年。其实很多成名的大家也有暂时不被承认、或者很长的低谷期。美国有个华裔数学家张益唐教授(此处略去10000字)……还有一些获得了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此处略去20000字)。实话实话,这对想以研究为职业的人来说,是个考验。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每个人都不会嫌自己的财富多,但大家都想暴富的话,不仅不现实,而且一定会引发很多问题。这是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的。”
“如果想留在学术圈,就要忍受这些。”
“恐怕是这样。这种高度的竞争和压力,对科学家来说是不太公平,对科学本身也许是有益的。不知道,我也不是专家。不过一条路走的不好,换一条,是个明智的选择。不是有那句话么,to move on is to grow,我们都在学习。我们中国有首歌,叫《成长的代价》”
心态很重要
不知不觉,时间过去了很久。
“感谢你和我聊聊,我感觉好了很多。心态很重要。”
“是的。事情不像你开始说的那么糟。要知道,你在这里的经历,本身在简历里就看起来不错。我们通常对于自己拥有的,都不会很重视。因为我们只想着前进。心态很重要。希望你在新的地方一切都顺利,运气会更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