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几乎所有的情况下,实体器官移植都是治疗终末期器质性病变的最后手段。譬如说,只要肺气肿或肺纤维化患者的肺功能尚能维持日常生活活动,只要某些药物还能起到基本的控制效果,那就还没有到必须考虑肺移植的时刻。
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方案的优化,肺移植术正越来越多地拯救严重肺疾病患者的生命。到了今天,全世界在肺移植领域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供体肺数量的短缺,可用供体肺的数量限制了肺移植术的实施,很多患者在等待供体肺的过程中死亡。
高达80%的供体肺在摘除之后由于严重的损伤而不得不被弃用,问题是这样的肺损伤有可能是可逆的。如果能通过修复目前不适合移植的供体肺来满足临床的实际需要,那就是很好的事情。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科学部的研究人员,在过去7年中一直努力开发用于维持和修复供体器官的新技术。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今年5月7日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09908-1)。
导致供体肺不宜用于移植的常见原因胃内容物吸入而导致的肺上皮损伤。目前的技术手段维持供体肺存活的时间只有6~8小时,显然不能达到损伤肺修复和功能改善的要求。而且,现有的装置或方法还不能够修复严重受损的供体肺。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交叉循环的平台,该平台能维持供体肺的活力和功能以及受体的稳定性至36~56小时。此外,该团队还开发出了新的无创方法来评估修复后的供体肺的功能状态。
该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通过与活猪的交叉循环,延长受损肺体外支持时间使其肺功能和细胞再生能力得到显著的改善。既然经胃吸入受伤的供体肺可以在体外存活数天,这就为提高肺移植术的质量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同样重要的是,该交叉循环平台有可能也适用于研究其他受损器官(如心脏、肾脏和肝脏等)的修复和再生。
据研究人员称,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是在大型动物的试验中评估移植后移植肺的功能以及安全性。我们期待着这一全新的技术能够早日应用于临床实际,造福于已经没有其他治疗手段可供选择的患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