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sz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诗忠 多年与书打交道,耕耘、浏览,感悟、思考……

博文

“钱学森之问”有解吗?

已有 5384 次阅读 2010-11-13 10:14 |个人分类:最新日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引起我国关心教育改革人士的深思。最近在上海召开的2010年浦江创新论坛上,教育界的专家们试图求解“钱老之问”。发人深省的是,据报道经过一番讨论,求解终成了无解。

这是为何缘故?笔者有点费解。一般来说,无解之问不外两种类型,一种是无稽之问,提问缺乏根据,自然无须给出答案;二是过于高深的问题,如果没有充足事实和高超理论,暂时只能无解。“钱学森之问”似乎不在其列,它不仅问得在理,切中我国教育改革的要害,而且通过集思广益的讨论,理当达成共识。

遗憾的是,如此高层次的创新论坛,让求解终成了无解。不妨分析一下与会者在寻觅答案的过程中生发出的三个疑问,因为这三个疑问正是求解变为无解的根据所在。

一是(培养)人才的答案不在人本身,而是在文化上。对于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换一种方式提问就是,“牛顿为什么不是中国人?”

二是如今进了大学后,感觉像是被放了羊,除了上课,要见老师一面都难,怎么可能像当年马克思那样与导师彻夜长谈?

三是我们的孩子在学大人写字,心中的好奇被应试和奥数扼杀了。例如一个孩子特别喜欢观察土豆,一天幼儿园老师让每个小朋友带一样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到课堂,那孩子捧着心爱的土豆去,老师瞪大眼睛就问:“这也能算玩具吗?”

三个疑问推演相关,证明“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根源在于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诚然,这三个疑问都基于事实,问得振振有词。不过进一步追思,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暂时难以根本性地扭转,注定中国的教育无所作为吗?

如何认识看待历史与当今,如何认识文化、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这里用得着一位智者刚说过的一段话:安静的文明‘剧场’中,哪怕只有一个人肆意撒野,冒叫一声,就足以破坏剧场的整体宁静。若在喧闹的市场里,单独劝告一个人安静,整体上依然是喧闹。

显然,求解“钱学森之问”也应当采取这种态度,实事求是,科学辩证。因而“牛顿为什么不是中国人?”既可理解为,在目前中国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出不了牛顿这样的杰出人才;同时又可反过来理解——“中国人为什么不是牛顿?”,黄皮肤、黑眼睛的人与白皮肤、蓝眼睛的人真的有很大的区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3-383287.html

上一篇:科学与艺术会合的现实案例
下一篇:竞争不是“灵丹妙药”
收藏 IP: .*| 热度|

4 武夷山 刘圣林 刘广明 杨华磊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7: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