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康德—人类精神救赎者之唐吉坷德

已有 521 次阅读 2024-5-20 08:5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古典形而上学(Metaphysics)从古希腊(公元前6-5世纪)到康德(公元1724-1804)与黑格尔(1770-1831),再到现在,历经两千多年,但很遗憾,未建立起真正统一与科学的学问,这让哲学家感到异常的苦恼。

形而上学本意并非是玄学,而是要追求大一统的宇宙和世界的本源理论。我们不能用经验论来看待形而上学研究之路很艰难,这么长时间没结果,就一棒子把它打死,承认其不存在。人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间和精力还很有限,依托有限的时间和知识并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非常正常。这类同于一个最典型的哲学案例,几乎每们哲学课都会用。即使我们看道1万只天鹅都是白色的,也不能最终结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所以,即使目前还没建立完整的“形而上学”,也不能断言其不存在。

随着科学和认知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旧形而上学的局限性,产生了怀疑。一方面科学追溯的是确定性的规律,一切按照因果运行,人的思维本身就显得多余,人和理性也就失去了自由,人的存在自然也就没有了意义。这是一个大问题,关乎人类发展的第一重要问题。独断论(笛卡尔、莱布尼茨)和怀疑论(休谟)二者夹击,把康德时代的“形而上学”逼上绝路。

独断论认为人类的理性无所不能,可以用来推导宇宙真理,认识世界不需要感性。怀疑论则恰好相反,它怀疑人类是否能认知真理的能力。

可是,人类没有对世界本源的思考,不需要精神参与,完全生活在当下和具体呆板的实在中,会是什么后果?这是康德心情沉重的原因。智者一定会超越时代,看到问题的严重性。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直面经验论和怀疑主义这两个对手。这存在着两种策略,一种事硬杠,把它们打到。另一种是做和事佬,把二者可以被利用的地方分离出来,加以利用。一方面构造出新理论,另一方面,也可以和这两个竞争对手有传承联系。

显然后者是明智的选择,在这一点上,说康德是“时代最伟大的精神鸡尾酒调酒师”一点不为过。

康德如何对独断论和怀疑论进行调和?

康德认为独断论承认世界可知,存在着必要的因果关系,通过科学的方法加以认知。而经验论的优势在于,它承认人类的感觉和经验对于构建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概念需要被抛弃呢?

独断论的“非理性论”和怀疑主义的“非可知论”。

于是,康德把这杯鸡尾酒调出了新的味道:既承认存在着绝对的真理,但是绝对真理又超越了人类有限的知识,从而不可知。而在有限的时空内,知识可知。

为了进一步调和独断论和怀疑论,康德把需要认知的世界用二元论又进一步划分:范畴(有限世界的关联)和理念(绝对真理)。通过这种细分,就像垃圾分类一样,从中分离一些东西可以被利用,而不是全当做垃圾,被否认,被抛弃。

人也有好坏之分,事物也有阴阳两面。宇宙也可分为可知和不可知两方面。可知的这一方面,我们来利用科学与经验分析加以认知。而对于不可知的一方面,康德不一棒子打死,留给后人去分析。

这里就体现出来康德的小聪明,和尼采(公元1844-1900年)的《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一书的逻辑如出一辙。尼采在该书中提出了当时德国教育界的问题所在,对未来教育充满希望。其心情与先进的教育家如出一辙。可是此书戛然而止,问题有,解决问题的方案?只字不提。为什么?因为超出了尼采的能力范围。康德也采取了这样的策略,把其理论作为未来“科学形而上学”的铺路石。未来如何解决?他并不知道。

这就为所谓的现代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或者挖了一个坑。康德把自己的思想人为地分为两部分。关于有限空间部分,理性起到了作用,思想也和科学契合,尤其是其空间和时间的关系,以及认知论方面,见解很深刻。另外一部分则是关于不可知的关于宇宙整体部分。这也是目前仍然没有建立起来的,人类及其缺乏的部分。

整体而言,现在是科学理论盛行的社会,科学与技术联手,把社会引向了技术为主导的生活模态。使得建立“科学形而上学”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之前我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人类思想正在逐渐从人与自然的矛盾,逐渐强化到人与社会的矛盾。前者关心“形而上学”,而后者则把思路局限在社会内部,这种具体的思维与无限的思维相去甚远。

康德用空间和实践分别作为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依托,人为地分裂了空间与时间。这个前提假设可能并不成立。时空一体。外部世界运转的规律依托的时空关系,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内心世界其实依托也是时空一体。我们在内心中,既有时间的感触,也有空间的延伸。相比较于对外界空间的有限感觉,内心空间的感觉反而是无限的。这也是我们对整个宇宙无限感觉的外映射,也就是为什么古人能感觉到宇宙无限大,是因为心可以延伸无限远。从这点来说,人的主观能动性确实对认知世界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宇宙无限的概念来说至关重要。

因为世界与人心都是动态演化的,都同时依托于时空关系。我们的心灵则处于动态演化之中。数字化信息技术为保留人的生前的思维提供了可能。我们设想一下,一个数字灵魂可以完全模拟一个人生前的思维模式,可是这个思维还是这个人吗?

我的答案,肯定不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感受通过身体感知世界,获得了独特的概念集合。这个独特性会因为身体消解而停止。这个停留在数字模型中的思维也就因此属于某种静态模型,不再进化,也就不在代表那个本体的“我”。

康德没有赶上数字时代,而我们正在徐徐步入这个匪夷所思的新时代。传统的哲学模式一定收到冲击。在康德时代,传统思维革新都带来巨大的压力,让康德举起反抗的大旗,为传统哲学,尤其是旧的“形而上学”找出路。我可以肯定地感受到,康德是孤独的。他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那个心目中的“科学形而上学”无法构建,他就采用迂回曲折的“二元论”方法,把理论分为“可知的”和“不可知的”两部分。不可知的也无法讨论,于是用排除法,把可知的那个部分论述清楚,排除出去,剩下的大概就有可能通达至高真理。

这个理想非常丰满,可现实很骨感。对于可知的这部分讨论促进了后续的哲学和科学发展,但是无形中反而加速了对不可知那部分的排斥。后续哲学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趋势。

我们赞叹前人思维之灵活,勇气之可嘉。赞叹康德能在混乱的难题之中,找到自己的灵光一闪。这种思路其实就是一种标准的科学创新之路。他用科学思维解决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本质上就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的处理方法,在现今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这种敢于扛起时代思维大旗的精神,我把他类比于“唐吉坷德”精神。正是这种大无畏的人文精神,支撑着人类文明的未来。

务实的社会可能反而是事实的真相。物化的世界,可能是早期原始人就期待的天堂。只要每天能吃饱肚子,活下来,剩下的都是次要问题。

我们不能期待人类思维再次坠落到原始社会,也不可能再返回。但是螺旋式上升不可避免。就像复古时尚一样,人类的追求也可能会复古。贪图享受,会不会是整体新人类的复古思潮?越是在这种时刻,越呼唤新时代的唐吉坷德,像康德一样,把问题分析清楚,努力寻找思路。

康德时空区分,显然与时代不符。时空不可分,可区分的是“有限”和“无限”。人类对外感知的时空是有限的,而内心的时空感则是无限的。所以,解决“形而上学”这个无限时空的问题,必然还是要从心出发,科学无法达到这一目的。所以,未来的形而上学,依然是“心的形而上学”,“科学的形而上学”的提法本身就是错的,更不用说去实现。

无论如何,有这些前人的思维思考,让世界更加充实,更让人有了解的冲动。

思维既美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7014-1434781.html

上一篇:长日留痕,人生有憾
下一篇:我们如何认知世界
收藏 IP: 116.6.234.*| 热度|

1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