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解读地球仪 第九节--洋壳的诞生地—洋中脊

已有 6257 次阅读 2019-5-3 21:5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顺着夏威夷-皇帝火山岛链继续往西,我们进入了太平洋板块的中心世界。在这西边,海底有大量孤立的海山,使得海底地形看起来非常粗糙。而往东的海底,看着就有规律得多。

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那一条几乎横贯南北的巨大海底山脉太平洋洋中脊。这条洋中脊脉呈“S”形,在北半球,逐渐插入到北美大陆。和洋中脊垂直,还分布着一条条紧挨着的线性构造,叫做转换断层。

陆壳的形成年代非常久远,有的在地区上已经稳稳地度过了几十亿年。这就造成了陆壳的产生和演化一直是地学界的前沿科学问题。可是,洋壳的形成就发生在我们眼前,可以直接研究。

如果我们坐着潜水艇来到洋中脊上方,立刻会被眼前景象所震撼。时不时地,你会发现眼前火光冲天,从洋中脊中间的缝隙中喷发出玄武岩,这些玄武岩遇到水很快就冷却,形成枕头一样的形状,大家又把它们称作枕状玄武岩。

洋壳下面是正在发生对流的地幔。地幔是岩石,难道还能像水一样形成对流?这是一个尺度问题。大地球这个尺度上,地幔就是塑性的,当然那会发生移动。以人的时间观念,这个运动确实慢了点,每年也就是几厘米。可是,在地质年代里,这可不算慢。100百万年,从洋中脊生成的玄武岩就可以被移动几千公里,到达大洋边界,和陆壳发生碰撞,重新被俯冲下去。

也就是说,目前地球上不存在特别老的地壳,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的洋壳已经所剩无几,只在洋壳的边上存在一些。

洋中脊还活跃的时候,沿着洋中脊垂向方向,洋壳被逐渐推向远方。这就形成了一个很有特点的结构。平行于洋中脊,洋壳成带状分布,越老的洋壳在远方。离洋中脊越近,年龄就越年轻。在洋中脊正上方,就是年龄为零的新鲜玄武岩。

洋壳里面含有不少磁性矿物,这些磁性矿物很神奇,当岩浆还没冷却时,磁性矿物像小磁针一样,把自己的磁矩指向磁北极。当岩浆温度降低后,这个方向就被记录下来。地球磁场有一个特殊的性质,就是经过一段时间,地磁场的极性会发生180度倒转。这样,有的洋壳带就记录正极性,有的洋壳带记录反极性。在海洋里形成漂亮的磁条带。识别出这些磁条带,就等同于知道了洋壳的年龄。比如中国的南海,洋盆里有磁条带,根据这些磁条带的特征,海洋科学家认为南海的洋壳起始于大约32百万年,在17百万年前就停止发育了。后期大洋钻探计划直接把海底的玄武岩钻出来,用精确的氩氩定年方法定年,发现和前期用磁条带解释的结果非常一致。

那洋中脊上面分布的一条条断裂又是怎么形成的?

这些垂直于洋中脊且相互平行的的断裂叫做转换断层。我们用百米跑类比一下就明白了。开始选手们站在奇点,目标只有一个向前跑向终点。一声发令枪,大家开始跑。可是,选手们的速度不一致。很快,大家就慢慢拉开了距离。

洋中脊很长,各个小块体之间虽然都朝远离洋中脊的方向运移,可是每个小块体的扩张速度都不太一样。时间一长,就会出现上述现象块体之间错位的现象。在它们的交接处出现这种转换断层。

洋壳并非简单的玄武岩组成,而是有较为复杂的结构。最底下当然是地幔橄榄岩,这是喷发出来玄武岩的母质。玄武质的岩浆顺着垂向的裂缝往上运移,有的在没喷发之前就已经冷却结晶,形成辉石和长石晶体,这种组合形成的岩石叫做辉长岩。再往上,那些喷发出来的岩浆来不及结晶出漂亮的晶体,形成了黑色玄武岩。辉长岩和玄武岩的成分是一致的,区别就在于里面矿物的结晶程度。

洋中脊玄武岩的学名叫做拉班玄武岩,由于他来自下面亏损地幔,所以保留了亏损的特征,比如,不怎么含钾。

全世界的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全世界的洋中脊玄武岩几乎都是亏损特征,说明洋中脊下面都是亏损地幔。这简直成了金科玉律,没得研究了。有的科学家就开始思考,是否真的全是亏损地幔?有没有遗留下来的早期还没分异的富集地幔?还别说,在一些非常慢速的扩张中心,那里的地幔有可能被长期保留。果真,在北冰洋洋中脊地区发现的橄榄岩,其成分就不是典型的亏损特征。这说明,逆向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当然这种逆向思维不是非要和主流科学模式唱反调,一切都需要斟酌与证据。

在我看来,不均一性是地学的本质内容。因为地球太复杂了,尤其是空间尺度比较大的时候,想要找到均一的东西,基本不可能。我们来举个几个例子。比如,地核是由铁镍组成的。按照不均一性原理,地球的铁镍质固体内核一定是不均一的,换种说法就是各项异性。可以猜想,内核形成的时候也是一块一块堆积起来的,每一块的性质和所含杂质不会相同。

在比如,我们说华北克拉通在中生代被破坏了,下地壳没了。这种破坏过程一定是不均一性的,也就是在不同方位,克拉通的不同角度上,破坏不是在同一时间发生的,总会有个先后顺序。

洋中脊的转换断层,就是扩张速率不均一性造成的典型特征。

洋中脊扩张速率不均一,有快有慢。当扩张速率比较快时,地幔物质可以充分供应,把扩张中心填得满满的。当扩张速率比较慢时,下面的岩浆供应不足,就会在下面出现空空的岩浆房,洋中脊的中央会出现凹陷。这些特征可以用地球物理方法清楚地勾画出来。

当洋中脊的发育到了晚期,不怎么扩张的时候,洋中脊下面的岩浆还没用完,会接着喷发,在洋中脊处形成一大串火山岛。这就是中国南海水下好多火山岛的成因。

洋中脊是洋壳的薄弱环节。如果洋壳顺着洋中脊轴线方向朝其它板块下面俯冲,这个洋中脊就像拉链一样,被拉开,造成俯冲板片的撕裂。这个撕裂的地方很有用途,它就像一个窗口一样,窥视下面的地幔。所以叫做板片窗。中国南海洋壳向东朝菲律宾板块俯冲时,就形成了这样的板片撕裂结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7014-1176921.html

上一篇:解读地球仪 第八节--太平洋岛上的居民哪里来?
下一篇:解读地球仪 第十节--美洲西部的高山
收藏 IP: 110.65.147.*| 热度|

2 刘光银 李务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8: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