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认识科学(1)--科学的内涵 精选

已有 14781 次阅读 2017-7-23 10:4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是什么?大部分的人会联想到机器人、宇宙飞船、奇形异状的科学仪器、海底五彩斑斓的世界、远古的恐龙、甚至立刻可以联想到爱因斯坦,而且必须是留着爆炸头的那种形象。可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科学概念,甚至有代表自己所理解的科学图腾。

我的科协启蒙是《十万个为什么》以及《小灵通漫游未来》。当时小学课本第二册第21课是《丁丁和小飞机》。讲述的是丁丁坐着小飞机,来到21世纪,那就是一个科学遍地开花的年代,是我幼小心灵憧憬和无法想象的年代。在我心目中,早期科学家的形象必然有如下几点:白胡子、戴眼镜、白大褂、桌子上各种化学容器、具有相当神秘的色彩。当走上科学之路后,自己亲手把这个传统形象消灭。

人类在早期的时候没有科学的概念。古希腊人的词汇中有哲学、爱和智慧,但是没有科学。我国古人讲格物、天理、大道。在中世纪早期的时候,出现了Scientia一词,据说由培根所创。其本意是对自然的认知,相当于我国古人提出的“格物致知”。

在明朝万历年间,利玛窦(Ricci Matteo,1552-1610)和徐光启(1562-1633)在翻译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与第谷“日地双心说”等西方文献时,把Scientia 一词翻译为--格物穷理之法。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福泽瑜吉(1835-1901)把Scientia译成了“科学”,其本义是分科之学。日本人的词汇中有很多双字组成的词,比如社会、政党、解决、申请、浪漫、自然、宗教、医学、等等。康有为(1858-19271894年写的《人类公理》一书中,使用了科学这个词。后来严复(1854-1921)翻译英文原著时,也沿袭了康有为的译法,直接把英文里的Science 译成了“科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因其著作中含有“格物”一词。“格物”自然成了儒家“腐朽思想”的代名词。为了追求新思想,人们就慢慢习惯了“科学”一词,“科学”慢慢成为主流,走进中国现代科学与文化的历史发展历程。

科学的内涵随着时代在逐渐发展完善。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内涵。

首先科学不是真理。科学是人类在现有的观测认知下,对世界运行规律提出的合理解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局限性。比如,当初地心说提出的时候,能够满足对当时已知天体运行规律的解释,也能够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这就足够了。牛顿万有引力提出后,几乎能够解释当时所有的现象。这些当然都是科学的认知。但是,事后证明,这些理论不完全正确,甚至是错误的。我们现在所学的书本知识,也不能全部当成真理。只有敢于合理怀疑的人才可能在蛛丝马迹中发现新的理论世界。

其次,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就如太阳系和银河系一样,不同的知识间组成一个体系网,学科之间互相交叉、互相融合、互相碰撞。比如,天文学不只是简简单单地观测星星,而是物理学、化学、数学等等知识共同支撑的结果。没有物理学,就没有哈勃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我们的视野走不出银河系。没有化学,我们就不能根据各种谱学来确定各种星星上的物质。没有了数学,就更无法建立各种复杂的物理模型,对位置的宇宙进行预测。

科学还是一种态度、方法、观点。培根提出了科学的思考模式,相当于是一种爬高山的思维,现有了稳定的根基,然后一步步逼近真理,从具体到抽象。而早期的思维像下坡,先占领一个制高点,然后往下走,从抽象到具体。不要小看这种思维方法的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知逐渐从模糊到清晰,知识可以逐渐升级,逐渐积累。人们学会了批判思维,促进认识的不停提升。反之,在有思维框架下,一个观点能够占据人类思维上千年而没有人去怀疑。

科学是社会一种活动。人是社会的人,人类早期的思维活动当然要满足社会需求与发展。与尼安德特人相比,智人最大的优势不是身体素质,而是社会组织能力。并且这一能力在目前的全球化浪潮中更加固化与强化。每个人的力量都微不足道,但是他的传递效应和放大效应,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谁也不会想到萨拉热窝的一个小小的热血青年竟然点燃了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谁也不会想到丘处机路过牛家村,竟然引出这么多后续情节。所以,科学成果可以打上科学家的个人标签,科学家可以足不出户,自己在实验室研究,但是其成果必然要公之于众,就如百川如海,科学的最终归宿必定是融入社会的整体。

贝尔纳则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

这个论述体系充分体现了社会科学中概念的演化。科学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所以很难用有百分百准确的定义。每个人都如盲人摸象一般,从几个侧面来进行定义。贝尔纳对科学的特征总结中,有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建制。可以把科学想象成为马其顿方阵,其矛头指向可以理解为科学的方向,整个军团以阵法的形式存在,军队以建制存在,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无疑正贴合现代科学的特征,很多时候,单打独斗很难成气候。但是过分强调建制,强调团队,以牺牲小我而成就大我,以牺牲弱势科学家的利益成就所谓大科学加的皇冠,就离科学的本意太远了。

他还认为科学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态度之一。我非常欣赏这句话。科学不是万能的。好奇心害死人。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来窥探自然的奥妙,然后就加以利用,无形中,加速了人类的演化,但是又不知道其演化的终点在哪里,这非常危险。速度快并不见得完全是好事,在悬崖峭壁前,路可能非常平坦,快速向前,前路又不明,来不及刹车,结果就是掉落深渊。既然科学是认知自然的态度之一,人类社会的整体认知发展就要均衡,对人类社会的传统思维模式要重视。

当然其他人对科学也会有不同的理解:科学是以日常现象为基础,用系统的方法对知识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的理解;科学是一种特定历史时期被广泛接受的可用来指导人类思维或实践的哲学或理论。科学和哲学互为子集;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科学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科学是一种最逼近真理的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社会事业……

对科学的定义可以有无穷尽的版本。科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可重复性。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创新精神。这样的总结其实是对科学特征的简单化。我们无法探究科学的全部内涵,我相信几十年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对科学会有更新的理解。但是,抓住这两点最大的特征,就可以指导目前我们具体的科学探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7014-1067706.html

上一篇:满头戴花—好看吗?
下一篇:为什么要科普?
收藏 IP: 123.150.182.*| 热度|

26 王金良 姚伟 陈楷翰 杨正瓴 武夷山 黄永义 张启峰 吴施楷 田云川 李明坤 白龙亮 高峡 彭真明 晏成和 樊采薇 陈燕 wangbin6087 qinfen xlsd yunwowo yzqts wqhwqh333 shenlu aliala bridgeneer loyalSciencef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9: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