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erdai的柠檬茶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serdai 品茶、喝咖啡、闲话、科学八卦、与聊天

博文

审稿札记:漏掉/故意隐瞒前期工作应该是重复发表的嫌疑

已有 6332 次阅读 2012-8-7 18:14 |个人分类:科学丑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审稿, 重复发表

最近给J. Phys. Chem.审了一篇论文,注意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学术问题,看到作者中没有中国人/华人的名字,因此在不违反保密原则的基础上,把它简要纪录下来,希望能让一些读者有点借鉴。还因为,再过一段时间这些都会被忘记,至少也没有了清晰的记忆。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美国某大学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最后一位作者/投稿的通讯联系人是欧洲某大学的教授。该论文主要是描述了一种有机纳米线(organic nanowire)的制备(fabrication)和表征,并使用了一个理论方法对里面的能量传递作了分析。

编辑找到我审稿的原因,我推测,很可能是因为我以前研究过同种有机材料,对该材料的物理结构和其中的光物理过程比较熟悉,况且里面使用的理论方法处理更适合于有物理学背景的审稿人。

反正稿件来了,研究课题不偏不倚,就认真审吧。

书中暗表,其实,纳米领域的研究绝大多数是水分(国内的情况这里就不顺带说了),因此带着平常心看待,能绕人处且饶人,能给通过就通过,只要让我找到足够的理由。

该稿件总的内容还算不错,制备表征分析讨论甚至简单的理论方法处理都有,应该是一篇不错的工作,明显感觉到要给它顺利通过了。

于是,最后一遍审查,认真看了看前言(introduction)部分的写作,发现只是广吹了一番有机纳米线的好处,比无机/半导体纳米线优越的地方,但是,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别人进展怎么样,自己的前期工作有没有等我所需要看到的细节问题,一概没有。当时我就开始发毛了,怎么前言写得这么糟糕,想法改为:必须认真修改后,再审。

虽然你作者没有写,并且我对这些材料器件的制备领域等不是十分太熟悉,但是对有着牢固凝聚态物理基础的人,这没有任何大问题,因为这不是更高档的杂志,也不是前沿突破工作,用不着去web of science认真去查,google一下就可以了,分分钟的事情。

结果出来了,作者们的前期工作第一页搜索出来了超过10篇,都是发表在材料领域的期刊上的,居然有一篇还被nature的科技新闻编辑点了一下,这应该很有料的,为什么不在这篇稿件中简单陈述一下?

回头再看引用的论文清单,居然自己的论文一篇都没有引用!
搜索出来的结果中,随便点击了几篇,扫一眼题目,摘要和里面的图表,发现和该稿件中的实验部分几乎一样,只有理论方法处理部分没有。

这下心中有数了。审稿意见很容易处理了。

总的意见:大改以后再审。
给编辑的信中说:大意如下,

有机纳米线是个很好的研究领域。该篇论文介绍了某有机纳米线的制备表征和理论方法处理....

然而,我很遗憾地注意到几个严重的关切的问题:
作者有几篇很好的前期工作,都没有被提到或者引用,比如,

* Physica E ;*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 Adv. Mater. ;* small ;* Chem. Mater. 等,论文标题,年卷页码都给出了,这里忽略。

从common sense上说,前期的工作应该是后来的工作的基础。我认为,作者应该首先介绍他们的前期工作,然后这篇介绍最新取得的进展,所以,前期的工作都应该被提到和引用,如果没有必要这篇不能重复报道以前的结果。作者省略/故意隐瞒他们的前期工作,让我感到有重复发表的嫌疑(possible suspicion of duplicate publication)。


还有其他几个问题,比如摘要写得很糟糕,等等,这里省略。

相信编辑正在处理,不知道后来结果如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599945.html

上一篇:好奇号登陆火星是美国高科技盛宴的最后一道菜
下一篇:刘翔应枪声而倒,是虫不是龙,背后商业铜臭恶心
收藏 IP: 129.234.189.*| 热度|

1 zdl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0 18: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