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B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TB11

博文

消逝的美国梦

已有 3519 次阅读 2017-5-14 05:1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梦”是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虽然诸多理论家也没有给它下过一个完整的定义,但影影绰绰的,似乎总是脱胎于美国梦(American dream)。美国梦的一个定义是孩子总是期望获得高于其父母的生活水平。相应的,人们也把把赚的比父母多的孩子的比例定义为“绝对收入流动性”,用以衡量美国的经济活力。尽管大家很关心这一类话题,但一直以来关于绝对收入流动性变化历史的文章,都没有得到清晰的结论。最近在science发表的一篇文章,提供了一个答案。


文章的作者试图利用从1940年到1984年出生的人群数据来定量收入流动性的变化。研究利用了两个数据集,一个是特定时间父母和孩子分别的收入分布,另一个是孩子和父母收入的联合分布。其中作者利用的美国人口现状调查(CPS)的匿名数据覆盖了1%-5%的美国民众。收入数据采用了父母或子女在30岁左右的收入并用历年的价格指数来矫正通胀带来的影响。在联合分布方面缺乏一些历史数据,作者也进行了一些估算。


数据显示,在1940年之后,绝对收入流动性有了快速的下降。在1940年出生的子女,有92%可以赚的比父母多。而到了1984年,这个数字只有50%。即使是考虑历史数据不全带来的影响,1940年的绝对收入流动性也在84%98%之间。这部分数据在下图中尤为明显。其中图A横坐标是父母收入在全社会中的排名(按百分比计算),纵坐标是收入比父母多的子女的比例,可以发现父母收入越多,子女超过父母的概率越小。而整条曲线随着时间稳步下降,尤其是父母收入在社会中游的部分,下降的最为迅速。右图是对各个时间段人群取平均的结果,收入超过父母的子女比例,在40年间,下降了一半左右。

如果我们比较子女和父母收入的分布,也可以得到类似的趋势。在下图中,左图是1940年出生的人群父母和子女收入的分布,可以看到孩子的收入高出一大截,到了1980年,二者均值就差不多了,而子女收入更加扁平,分化的更加厉害。



作者也考察了不同州绝对流动性的变化。流动性的下降对于传统工业密集的州尤其严重,比如在密歇根州下降了48%,在伊利诺伊和印第安纳州下降了45%。最小的降幅出现在麻省,纽约和蒙大拿,下降了35%


为什么在20世纪后半叶收入流动性下降的如此之快呢。作者提出了两个可能的影响因素:一是越来越慢的GDP增长率,二是越来越严重的财富分配不平衡。作者利用两种假想情况来考察这两个因素。

首先假设经济增速更高的情形。假如1980年出生的子女也经历了40年前的经济高速增长,但新增的财富按照2010年的比例来进行分配。作者发现,在这种情况下,绝对收入流动性从50%可以提高到62%(如下面左图所示)。另外一种情形是经济增速不变,但收入分配按照40年前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收入流动性提高到了80%。这些数据表明,如果只是增加GDP增长而不改善收入分配的话,对收入流动性只有轻微的影响。在现有的收入分配下,如果想回到1940年附近的收入流动性的话,GDP的增长需要达到每年6%(见下面右图,近些年美国经济的平均增速<2%)。考虑到多数的经济增长都流入少部分高收入人群手中,重振美国梦应该更依靠合理的财富分配。


参考文献:

Chetty R, Grusky D,Hell M, Hendren N, Manduca R, Narang J. The fading American dream: Trends inabsolute income mobility since 1940. Science. 2017;356(6336):398-406.


附记:这篇文章启示有很多,现在各级政府都很重视经济发展,都重视一系列数字。GDP增长不能低于多少,将来怎么变化。这个数据靠不靠谱另说,但也要考虑到财富分配的问题,如果经济增长只服务少数群体,那么这到底合不合适。近些年来,我们见证了太多神话,似乎不一夜暴富对不起这个大时代。那些勤劳本分,踏实工作的人在哪里呢。卖一套房子胜过干一年企业。


另外这是一篇经济学领域的文章。感觉很少看到国内有类似的研究发表,不知道是不是都去研究股票楼市了,还是只能说好话。一个民族没有自我的批判精神是可怕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27304-1054802.html

上一篇:如何衡量研究者学术影响力的变化
下一篇:生物中的逆向工程技术(一):线性方程
收藏 IP: 18.189.62.*| 热度|

2 周健 张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