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个幸福的精品人
――心灵鸡汤?有没有搞错?2014年劳动节长周末没事,试试写吧。――――
咱们医学院开学早,各种课在八月中就陆续开始了。前天昨天各讲了4个小时。每次讲完课有的学生还不走,围着我问问题,聊天,往往再聊一个多小时。
昨天发现一个精品学生,看见他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写得很工整,中间还配着插图。
这是学生课堂笔记的一页,是我去年讲的神经生物电基础(courtesy of Justin Rabon)。
仔细一问原来他去年在外校就听过我的课,今年居然考上了我们的医学院,真的很不容易,我们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三不到。
好,按照一般心灵鸡汤的套路,现在要开始励志了。什么艰苦奋斗,坚韧不拔,不拉不拉不拉。可是我的汤配料是不同的:我提倡要做个幸福的精品人,即不但要享受精品人能得到的一切,而且要享受成为精品人所经历的过程。
味道不同。他们是宣传“吃遍千般苦,方为人上人”。我是要你自始至终享尽人间幸福。不吃苦而成功,怎么可能呢?秘密就在上面的插图里。且听我慢慢到来。
什么叫幸福?幸福就是感觉良好。用钱可以买到感觉良好,但是钱只能买到瞬间的幸福,不能持续,却更容易带来大起大落的痛苦。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人拥有财富富的程度和幸福不成正比。相比之下,有追求的自我欣赏更能带来持久的感觉良好。联系上面提的学生听课,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死记硬背,苦行僧似的惩罚。而我那位精品学生则把记笔记变为一种乐在其中的艺术创造,在享受艺术创造的同时记住了讲授内容。这样不但享受了听课,也享受了考试,因为考试也变成了回忆艺术创造细节的一个过程。
回想我的大学时期,也是喜欢一遍听一边画,听课时手中彩色铅笔一大把,一边用钢笔写字,一边用彩笔画画。老师也经常抢过我手中的笔记,用来斥责旁边同学的不认真。对于考试,我是“题难我乐”。用当时的糙话说就是“题不难怎能方显出你大爷的英雄本色?”那真是一段无忧无虑的幸福日子,中午吃学三食堂的酱爆肉丁加六两大米饭,下午午睡完了跳墙进颐和园游泳。
普遍的幸福感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社会,但富足的社会即不是幸福感的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
回想七十年代的中国青年人普遍受压抑。小学中学没毕业就下乡吃苦。可是人们还是能普遍享受生活。比如当木匠的能练成神木匠,斧劈的象刨的那样直,卖糖块的能练成一把准,手抓的糖块扔到秤盘里斤两不差。就算没有机会干木匠售货员之类的白领工作,拼苦力的知青仍然能有把口琴,胡琴就抽空练习,达到专业水平。我认为他们都是享受幸福的人中的精品。他们享受的生活远超过困境中吃的苦难。
怎么?你不信?看看正式发表的谷开来的案情,她在“文革”中,父母相继被关押,四个姐姐被赶到农村,小学还没有毕业她就当泥瓦匠,后到副食品店卖肉,竟练成叫人目瞪口呆的“一刀准”。后来,为了长远生计学习琵琶,不久竟达专业水平,为纪录片《毛主席逝世》演奏了琵琶曲。
为什么逆境能使人变成精品,而奢华的社会环境却容易造成人群的普遍的迷失,甚至要依靠毒品来追求幸福感呢?
两周前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做了一个专辑节目(2014年8月15日NPR TED Talk),我听了很有些启示。第一位发言者说,他在一项对幸福感的大规模研究里,利用智能手机对几万人做了调查。虽然调查问了一大堆问题,但最后过滤出三个相关度最高的问题:1)你此时此刻有幸福感吗?2.)你现在正在做什么?3你现在正在想别的事吗?他发现人在做一件事时,有47%的时间在想其他事。这在英文叫(mind-wandering).中文叫“心猿意马”,俗话叫“吃着碗里的瞧着碟的”。他发现只要你干一件事的时候在想其他的事,幸福感就会显著降低。专心能带来幸福。你看我那位学生记笔时记多么专心,想不幸福都难。
第二位到第五位发言者的研究我就不详细介绍了,主要观点是:1.一件事慢慢干则更幸福,快刀斩乱麻则折磨人;2. 日常生活用品就越多越不幸福,简单能带来幸福;3. 不幸的事件再大,影响也是短暂的。
哈,听着听着就有点禅的味道了,心猿意马这词本来深藏着佛教的机锋。现在社会中崇尚物质奢华,工作如快刀乱麻,顾此失彼,这些都是带来悲摧生活的因素。抵抗的办法不外乎专心,慢性,简单生活。你看那些大富大贵的精品是不是都悟出点什么了,他们周末到寺庙里打坐参禅,穿粗布衣喝粗粮粥,天不亮起来用手清洁石阶上的尘土,都和美国那些研究不谋而合吧?
具体到你,没有那些土豪钱多,没有那些CEO工作忙,是否更容易“机尽心猿伏,神闲意马行”, 做个幸福的精品人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0 2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