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衣帽取人"的神经科学基础
今天带一个在业界混的小弟买了一块手表, 这种品牌中档的也要一万多美刀. 小弟好像有点舍不得, 但江湖是个非常势力眼,以衣帽取人的地方。有迷信说戴高级表能带来好的业绩. 所以贵点也只好忍了.
图一设计简单却价格很贵的表,为了避免科普中植入广告的现象我把名字掩盖了,请大家猜猜这款卖多少钱。
"衣帽取人" 有科学根据吗? 如果让我从纯学术的角度上来分析,也算是有科学根据吧.
这篇科普从一个故事开始: 有一位魔术家擅长从观众里挑人见证奇迹.一次他在一个夜总会里表演, 从观众里随便挑了一个人, 让他猜封在信封里的一张照片上是什么动物.那人说猜不出来.可是魔术师坚持让他随便说个动物. 那人无奈,就乱猜说是"斑马"。开封以后果然就是斑马. 众人大哗, 但在场的一个新闻记者却坚决不信邪, 说那人一定是个"托" ,一定要魔术师用自己再来试一遍才算数. 魔术家对这种砸场子的人并不在意,就又拿出一个信封让记者猜. 记者开始当然也是根本猜不出.
于是魔术师对他施行简单的催眠术,然后让他闭上眼睛默想信封内的照片. 记者默想了一会, 不过一分钟的功夫,脑子里的图像逐渐清晰, 说里面好像不是动物, 而是辆小卡车. 魔术师翻开一看果然是一辆GMC的皮卡车. 记者顿时石化, 五体投地。后来几次在他的电视节目里介绍这个能让人遥感的魔术师.
这魔术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魔术师在现场安排了一些视听环境,通过下意识影响观众. 比如当信封里的照片是斑马的时候, 魔术师让一个戴黑白条状领带的人在周围晃来晃去,并且让酒吧台上的电视播送野生动物的节目. 而让记者猜卡车图片的环境则是在背景音乐中反复放一段广为人知的汽车广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用"耳朵听字"这类的魔术技术确实是存在的,通过潜意识足以操纵人的思想. 同理,在商业合同过程中穿戴高级服装和手表也能让顾客从潜意识里认为买这东西或使用这项服务花点钱是值得的. 我前面说的那个小弟三十来岁就当了高管, 戴个不显山露水的高级表能让少数认识这种表的人植入一个"圈内人, 老练"的潜意识.同样道理, 我也曾建议一个精明的企业家戴个粗俗无比, 红金镶钻的“土豪表”去谈判, 利用这个外国某公司为迎合中国暴富消费者专门设计的产品给对手的专家团队植入一个"钱多人傻" 的潜意识.
现在进入科普正题. 近50年来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结合, 发展出一个叫作认知科学的分支. 认知科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是人的所谓"自由意识"(freewill) 实际是个骗自己的假象(illusion).自由意识是由大量下意识的神经活动产生的. 就像个冰山,露在水上的是能被感知的自由意识只占百分之几, 而产生自由意识的大量不为己知的神经活动却占百分之九十几(图二).
图二冰山水上和水下部分的比例
不能被自己感知的下意识神经活动是比较脆弱的,容易被环境中的视听刺激左右,进而影响人的印象,判断和自由意识.
环境刺激产生的下意识神经活动对意识的影响有个专用的名词, 叫"priming effect" 中文可以翻译成"先入"效应(也有人翻成 "启动"效应).
对先入效应的研究始于1970年代.其先驱实验是研究人对单词语义的理解。比如让被试看屏幕上闪现的一个个单词,如,香蕉, 面包,医生,汽车, 狗,椰子,律师..... 等等.同时嘱被试在某一类词出现时按下电钮. 比如让被试在看到与"职业"有关的词出现时按下电钮. 这样当"医生" 或"律师"出现时被试就会按电钮.
这个本是普通的心理物理学实验, 但是惊人的发现是如果两个类似的词依次出现,被试者对第二个词的反应就会变快, 或者说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对其语义的理解. 比如,先闪一个词"苹果",然后再闪"香蕉", 人对香蕉的反应就会变快.同样,先闪 "护士"会使对"医生" 一词反应变快,而先闪护士,后闪"香蕉"则无效. 具体说, "先入效应"就是第一个词可以帮助对第二个词的理解。
图三,一些英语名词中的联系,有连线的两个词之间互相能够产生先入效应。
几十年来, 这类实验被无数实验室,利用各种改进的技术重复. 比如人手按电钮的肌肉运动速度不那么精确,如果测量大脑运动皮层对手下运动指令的脑电反应, 就精确多了. 又如,为了证明先入效应是下意识的, 可以让第一个词只闪现超短的时间,这样被试没有觉得看到那个词的出现,但实际上那个词还是通过眼睛进入大脑.这样也能产生先入效应. 同样,用苹果的图像也可以对"香蕉" "鸭梨" 等水果词产生先入效应; 视觉和声音刺激之间也可以互相产生先入效应.这样一说, 前面的讲的魔术技术不但可以被解释,而且完全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定量研究了.
有个著名的实验是让人看一个人念单词的视频, 实验者把声音进行计算机处理,产生一个模棱两可的声音.比如对"duck"和" luck " 两词中的 d 和 l 两个辅音做了平均,这样如果闭着眼只听声音,听众里有一半会说听到 duck, 而另一半报告听到luck. 可是如果同时看一个人念这个词的视频, 则如果嘴的动作是duck则所有的人都听到duck, 嘴的动作是luck则所有的人都听到luck.这个实验说明虽然人在对话时看对方嘴的动作几乎完全不进入意识, 但却能对语义的理解产生很强的影响。
先入效应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什么呢? 有人可能还记得我科普过人的记忆分明确(explicit)和不明确(implicitly)两种, 一般教科书知识说先入效应属于不明确记忆中的一种短期记忆.
但是我觉得不明确记忆有自己精确定义和专有的神经电路. 我们并不能因为某个现象是记忆, 而且不进入意识就把它归于不明确记忆. 所以我个人更倾向于另一种观点. 即脑子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会产生振荡, 而振荡是不会立刻停下来的, 就像你推一下秋千,秋千就会自己摆动一会.这样第一个刺激产生的振荡就可以和后来的刺激相互激荡, 产生正的或反的先入效应. 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不太愿意把primingeffect 称作“启动效应”,好像暗示第一个刺激启动了第二个刺激的神经过程。而primingeffect 有正负两个方向的,第一个刺激即可帮助又可以阻碍对第二个刺激的处理过程。所以在有双向作用的时候,启动这个词就不太合适。我觉得取中文成语“先入为主”,把priming翻成先入效应更合适些。
对先入效应的神经科学机制了解几乎是空白。现在神经科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结合而产生的一个分支是一个正在兴起的领域,专门研究神经系统的振荡和振荡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先入效应神经机制的研究应该是这个新领域中的一个好课题。
我写这篇科普的时候小弟抱怨我了,说他花了上万元买的商业秘密被我这么几句话免费告诉读者了. 他说得很对, 科普的目的就是把花了上亿元研究经费发现的秘密用几句话讲给平民大众听懂. 我告诉他有了这些知识你也可以看透江湖上侵入你潜意识的各种技术, 从而进行反控制. 把别人刻意隐藏的商业机密变成一眼就能看透的信息.
我作为一个学者,和“师爷”的不同之处就是引人向善而并非教人怎么钩心斗角。套句时兴的话就是提供"正能量"。有些学理科的朋友非常反对“正能量”这个词,认为这词违反了物理学的基本定义。可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所谓“正能量”是可以利用先入效应来定义的。因为所谓"正能量" 就是利用潜意识信息来鼓励和帮助别人。一个重要的研究结果就是受到先入效应鼓励提携过的学生和下属虽然自己意识不到受过帮助,却往往能做出意想不到的成绩.因此,可以把提供正能量定义为帮助别人而不为人知。从提携后进这个角度出发,把positive priming effect 翻成启动效应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0 2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