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ywol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reywolf 探寻,经历和感受这个世界的美

博文

学术论文的皮肤和血脉 精选

已有 5306 次阅读 2023-1-17 12:08 |个人分类:学术论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思考这个话题已经很长时间了,结合自己过去的审稿和修改文章的经验,现在终于有空来写一写。尤其在处理了好几篇被多次拒稿、有不同类型硬伤的文章的时候,更加觉得这个话题的重要性。用这样的类比来讲构成一篇高质量英文学术论文的关键因素,既形象又容易理解。

英文学术论文的写作语言,是其传达信息的最表面一层,类似于一个人的皮肤,最先也最容易被人看到。如果稿件的写作语言有问题,比如拼写错误的单词,不完整的句子,单复数不一致,时态问题,介词使用不当等等,很容易会引起读者的注意,尤其是期刊编辑和审稿人。所以这些语言问题就像皮肤表面的小创伤,当只有零星几个的时候,一般并无大碍,不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也在编辑和审稿人可容忍的限度之内。小的语言问题,千万不要觉得审稿人不容易注意到或者可以容忍就任其存在,这样才能给审稿人专业严谨的印象。并且有经验的审稿人火眼金睛,连多出来的一个空格都能瞬间觉察出来。

然而当这些基本的语言问题多起来或者反复出现时,就像一个人的皮肤有了明显的破损,无法仅仅解释为作者的粗心大意了,作者的英文写作能力不仅会受到质疑,很多审稿人会严厉的指出来或者罗列出来所有明显的语法问题。所以很多作者为了让论文的皮肤光洁,会让文章的所有作者反复检查论文的写作语言,或者找母语国家的合作者为其把关,不少人还会找专门的润色机构对其语言进行修改润色,确保没有基本的语言问题。

过了基本的语言关,接下来是传递信息的逻辑问题。英文学术论文中的逻辑,犹如人体的血脉,前后信息通过各条主脉和支脉有机的联结起来。写得好的文章读起来逻辑清晰顺畅,娓娓道来,把大量生涩难懂的信息能够有结构有条理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讲出一个流畅完整又让人信服的故事,读这样的文章也让人血脉舒畅。

然而学术论文的论述逻辑,掌握起来要比学习英文写作语言难很多,需要长期的科研思维的培训和锻炼,才可能有些进步。不仅非母语国家的论文作者会有逻辑论述的困难,就连母语国家的作者,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系统的科研思维和写作训练,他们写出来的文章也照样会逻辑不清,重点不突出,尽管语言上面没有问题。我曾经批改过美国高年级本科生写的课程项目报告,读着读着就发现逻辑开始纠缠起来了,这些还是出自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所以一篇学术论文若是逻辑不好,虽然通过其准确无误的语言传达了所有的信息,读起来依然逻辑不顺畅,让读者心生很多疑问。这就像一盒乐高玩具,每一片就像一个基本的信息单元,虽然每一小片都在,但没有把所有的小片有机有序的连接起来,所以难以搭建出一个完整的模型。而读者读完文章想到看到的,恰恰是这样一个搭建完整的乐高模型。很多审稿人要求大修的文章,可能在不同的局部搭建出来了模型的某些部分,但没有把这些部分的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模型。

严谨的逻辑不仅使得段内和段间的表述流畅,过渡自然,而且能够前后呼应,上下紧扣,从学术问题的提出到解决,讲述一个完整有说服力的故事,这是编辑和审稿人最希望看到的。但是很多被要求修改的稿件,其论述逻辑会多多少少存在问题,要么逻辑不够紧凑,要么逻辑无法形成闭环,要么前后不一致甚至有矛盾。通篇读完之后,审稿人都有可能感觉血脉快要不畅通了,恨不得把文章作者拉到面前来一一质问。

如果说语言是文章的外功,那么逻辑则是文章的内功,这是不容易速成的。很多专业润色机构只能在语言上面纠错和加强,却无法在逻辑上面改善,外加很多年轻的作者在英文论文阅读构思和审阅方面经验欠缺,导致不少即使经过语言润色的文章,最终也会被拒稿。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文章仅凭出色的语言就顺利过审稿人这一关的话,那么英语为母语的科研人员应该极少收到拒稿通知了,然而现实并非如此。这个内功需要多年的修炼,甚至与日常的思维方式非常相关,这些以后慢慢来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7935-1372318.html

上一篇:我所经历的学术论文润色之路
下一篇:我的第一篇SCI论文修改与发表的过程
收藏 IP: 67.182.21.*| 热度|

6 王涛 孙宝玺 罗娜 黄永义 徐芳 晏成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