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commi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ucommia

博文

我知道谁造假-再答饶毅《猜猜谁造假》

已有 7452 次阅读 2010-7-31 09:33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方舟子, 饶毅, 刘实, 谁造假, 朱猛进

前几天我发了篇《我知道谁造假-答饶毅《猜猜谁造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7366 )而且还有幸被科学网“精选”上,一下子把我的博客的点击量给提升上去了,不过,也还真的招来了不少的“人气”。
 
有些人说我整个地把《猜猜谁造假》的作者(我们北大生科院的饶院长)的意图给理会反了,现在看也是。因为科学网的《网络调查:你认为方舟子是论文造假还是被诬陷?》(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7/235076.shtm确)明确表明大多数的人(现在是1024)都认为是投诉者诬陷而只有少数人现在是280认可是方舟子论文造假。所以,我思来想去,还是认为饶院长的意图可能是对的,而我则是有点老糊涂了。
 
看了那个鬼刘实的博客的一些信口雌黄的博文后,我也开始怀疑朋友说的“刘实是大科学骗子”这话有点道理。但我还是拿不定主意,毕竟我是一个老知识分子,因此必然缺少一些新知识。而那鬼刘实偏偏又以他的发现是“超一流”的来忽悠人,搞得我这样的一流大学(在中国大陆这样说还是说得过去的)的三流教授(跟饶院长不能比)都不敢瞎评。因为要是搞错了,我想肯定是吃不了还得兜着走。看这个鬼刘实把中国的“打假皇帝”都压得不敢吭声的样子,我还真不敢去惹刘实这个“高人”。
 
但话说回来,“高人”也有短处。在我把鬼刘实“超一流”的科学发现推给大家(大师专家)们去评后(见《刘实是大科学骗子吗?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8428 ),我就抽空琢磨饶院长要我们猜的造假告方舟子的是谁。我隐隐约约地感到我猜到了是谁,但还没勇气敢说出来。
 
不过今天看到这个鬼刘实要我们的饶院长聘护方的朱猛进到北大生科当正教授,还要当个副院长,主管科学研究、兼管学术不端(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041670100k9ph.html ),甚至于还要把我从北大生科除名,这一下就把我逼到绝路上了。
 
因此,我斗胆说出我的再次猜想的结果:造假告方舟子的可能就是刘实
 
有何根据?
 
1.刘实自己的一些言语暗示了他写过那样的信。例如,在《造假招摇过市,告假过街老鼠?北大老教授愤怒!》一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041670100k5oy.html ),刘实说:“这两天心情沉重,像被糖菌了似的。妻子看出了我的不安,也指责我不该管自己不该管的事。还说早就不让我开什么博,特别是不要乱发什么信。”而当他看到我的“《我知道谁造假-答饶毅《猜猜谁造假》》,开始还吓一跳,以为他按饶毅的号召猜出了真造假(诬告)的人,可看完博文后,终于一块“实头”落了地”。这不是明显的不打自招吗?虽然他在《从方舟子的微博开始RY一下《猜猜谁造假》》一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041670100k3iu.html)说“投诉者不知道信件末尾“教授”如何规范排列[RY:是个问题,看来不是一个“高人”]”。但这种掩耳盗铃的伎俩能瞒过稍有头脑的人吗?
2饶院长根据投诉信英语的“瞥脚”、专业的“无知”,甚至于对西方一些习惯的“陌生”得出了告假者可能是一个“土蹩”(我用的这些带引号的词来揣摩院长的意思,说错了责任全在我)。并得出与“中国目前的文化”有关的结论。然而,我看到院长《猜猜谁造假》》一文下有一叫“陈龙珠”的人发表的评论,觉得有道理,所以把我保留的那评论也给贡献出来(如果后来被删了的话):
这和中国目前的文化不同
~~~~
此话容易让人觉得那事一定是中国(大陆)人做的。
但单纯从逻辑上看,饶教授本文似有2点信息不足:
(1)确认那事是华人做的信息;
(2)确认那事是中国(大陆)华人做的信息。
就是论事而已。
——陈龙珠
3.刘实这些年跟顶尖杂志斗都已斗成了“精”了。所以我前面叫他“鬼刘实”(把我都忽悠了)。从他“战胜自然”的一些“成功”经验看(他写了一大堆的自吹自擂的文章,见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44291175_6_1.html ),刘实是惯用假名来做案的。
4.刘实跟方舟子是老冤家了。明争暗斗达十年之久(见刘实自己博客的《批方舟子》专栏,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44291175_5_1.html )。因此,就像猫闻到腥一样,见到有人(不是刘实?)露出了方舟子“造假”的嫌疑(我现在只说是“嫌疑”),那还不死劲地冲上去猛打。而看看最先把这把“火”传出去的地方,大家不也就明白了那火的起源了吗?
5.刘实跟我们的饶院长也是有“仇”的(见刘实博客的专栏《饶氏兄弟》,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44291175_14_1.html),要不然他怎么会指使他弟刘胜把我们的饶院长都告上了法院。幸免我们的法院没接受他们的指控,否则我们的饶院长的正常科研和教学还不知道要受多大的影响,而被法院制裁的消息传出去,我们北大生科的脸才是被丢尽了。而这次用“ Yun Rao”这一假名冒充北大生科教授给JBC写投诉信,不就是想把我们的饶院长给绕进去吗?可惜,我们的饶院长还是真的中计了。
6.看到事情有些败露,刘实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试图开脱造假投诉人的责任,一会儿说《别绕了!是该证明方舟子没造假呢还是猜谁告了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041670100k40d.html ),一会儿又说《告假不问出处,护假得出证明》(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041670100k67o.html )。刘实这样包容和保护那个投诉人是为什么?
 
注:我也学刘实一下,把他的文章的链接都给出来,以立此存照。
 
另外,从科学网的调查和饶院长批判方舟子的博文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7617看,朱猛进教授的博文后,好像方舟子论文是否造假的案已有了板上钉钉的结论,可是除鬼刘实外还有人(包括科学网论坛短消息通知我直言了2010-07-28发了《方舟子论文没条件造假吗?(答网友)》(http://bbs.sciencenet.cn/usercpshowpm.aspx?pmid=151218博文说朱教授“那些话,不是信口开河的瞎扯,就是故意散布假话和忽悠读者”,还有网友链接了其他网站的有关博文。我人老了,又不懂生化,实在分不清谁对谁错,为了表示我的诚意,以免再受围攻之苦,特揭发转载在后,供领导和网友们批判:
 
方舟子论文没条件造假吗?(答网友)
作 者:zhiyanle
 
周末到今日,收到多位网友来信,问了个问题:科学网推荐文章说方舟子论文没条件造假。在美国,是不是那样的?回答网友之前,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事件背景:

事件背景:有笔名“pentax”者发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edb8a10100jcwq.html,2010-07-17 22:02:59)指出,方舟子于1996年发表在JBC-杂志的论文为其唯一的第一作者的论文,而那论文中的图象数据有造假现象,即图象为手工拼凑伪造而不是来自实验原始数据。如果这个指控成立,那么,不但进一步说明所谓“打假人士”方舟子自己就是作假的,而且,他的学位也可能面临难保之危。该指控文章在海内外中文网页网站得到足够多的转载和议论。

就此事件,科学网推荐了朱猛进的文章《方舟子造假?谣言可以休矣!》(2010-7-26 16:27:54,科学网)。该文说:方某论文是在1996年发表于JBC-杂志的,而“那时候的科研硬件设备极少能做出今天这样漂亮的结果,凝胶拼接应该是很普遍的事情,我们不应用今天先进设备所能呈现的标准来否定以前在设备还不怎么先进条件下的不漂亮结果的真实性”云云。简单说,朱猛进说的意思是:在1996年的计算机硬件条件下,方舟子没条件搞图象造假,拼凑图象不属于造假。

网友问题:在美国,真实情况是朱猛进说的那样吗?
本人答复:非也;他的那些话,不是信口开河的瞎扯,就是故意散布假话和忽悠读者。

首先,1996年,美国市场已经具有胜任照片图象作业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同时具有多种照片图象转换处理软件(不是朱猛进所言的、只看硬件条件),中国大陆也有“汉化”版本。就设备条件来说,1996年有足够的设备条件使科研人员从事完整图象处理,当然,要搞拼凑图象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已发生案情的事实更有说服力。不说别的杂志、就单拿方某发论文的JBC-杂志来说吧:2006年03月,美国政府学术诚信办公室公布了JBC-论文作假调查结果和处理方案,而该案情发生于1995年(比方某发文的时间早了一年左右),详见:

Case Summary - Susan M. Aronica
[Federal Register: March 31, 2006 (Volume 71, Number 62)]
连接:http://ori.hhs.gov/misconduct/cases/Aronica.shtml

大致案情是:一位名叫苏姗•阿罗尼卡的博士生,于1995年在JBC-发表了论文;后来调查发现,该论文的数据图象系伪造。---看看,1995年,JBC-杂志的论文就有数据图象作弊造假了;到了1996年、计算机等设备条件更好了一些,反倒没有造假条件可能了?对比已发生和已处理案情事实看,显然,朱猛进所言是说假话。

其实,美国政府相关办公室早就提供了论文图象作假的典型案例、还用实例介绍了鉴别造假的方法,以便帮助各界读者提高鉴别力。对照那些案例,可清楚看到方舟子当时具有造假条件。譬如图解:
   
附图:论文图象造假鉴别案例(来源:美国政府学术诚信办公室),详见:
Tools - Data ImagingORI 'Forensic Images Samples' for the quick examination of scientific images.
连接:http://ori.hhs.gov/tools/principles.shtml。   
图一(点击图象看大图):
图二(点击图象看大图):




美国政府主管部门的案例解释说:图一:左边的图象为某论文图象,似乎很好。调整亮度后,可明显看到,最右边的#32图象其实是最左边的#67图象的颠倒后的拷贝粘贴;之后把亮度调高,不做分析就看不出那是伪造了。图二:该图象造假手段跟图一的差不多、但更高明些,因而要用放大等更多手段才能看出那是造假图象。两个案例的共同特征是拼凑和拷贝粘贴、然后改变图片亮度以掩盖伪造痕迹,那些图象没有规范完整的原始实验数据的支持而系伪造之作。

参照美国政府主管部门的案例,可以看到,笔名“pentax”者对方舟子的论文图象的造假指控,使用的鉴别手段跟美国政府主管部门介绍的鉴别方法一致;显然,朱猛进所言是讲假话。当然,“pentax”的指控能否成立,那就由JBC-杂志去调查和决定了。

简而言之,朱猛进文章之说法是信口开河的假话,至少,其论断既不符合JBC-杂志已处理过的且比方某论文更早发表的同类案情的事实,也不符合美国政府主管部门颁布的图象造假鉴别手段的事实。换句话说,朱猛进说“pentax”的披露批评是“谣言”,其实,朱猛进应该用“谣言”两个字看看自己的文章是否对号。


这里顺便回答一些网友留言提出的问题:JBC-是有百多年历史的老牌学术杂志,同行评议怎么会有问题?怎么可能让方舟子论文造假呢?

本人回答:再名牌老牌的学术杂志,也有同行评审被造假者骗过的时候,JBC-也不例外。就其已经处理的案件来说吧:

·譬如,仅就在美国联邦政府挂号处理的案件来说,JBC-已处理了两起本杂志论文造假的案例。

·再譬如,《自然》杂志2009年12月22日报道说,H.M.K.Murthy的论文批量造假竟然骗过了一些主要学术刊物的同行评议,事件震惊了美国高等院校和科研学术界;而那个批量论文造假事件的起始地之一,就是JBC-杂志;当然,JBC-杂志已经做了撤文处理。

·又譬如,2007年处理的J·KUNDU论文造假事件,震动了印度学界政界,而该论文发表于JBC-杂志。

·还譬如,曾让许多日本学者在美国学界感到大为丢脸的论文造假而被JBC-做撤文处理的事件,是做博士后研究的日本学者Tanaka发表在JBC-的论文,该论文不但骗过JBC-同行评议、也骗过了美国卫生部的专家人员。

以上发生在JBC-杂志的论文造假而被处理被撤文的事件,都是在美国和国际学界颇有震动影响的事件。可见,某杂志是否名牌权威和有无同行评议,并非是判断论文真假的尺度。

本人的一贯看法是:人间世界没有100%纯净的角落。问题不在于有没有造假,而在于如何面对和如何处理造假。根据历史记录看,JBC-杂志一旦发现造假,不管造假者是谁和来自何处,都严格地依法办事和做出处理,无愧于知名老牌的学术杂志的声誉。因此,本人认为,如果相关指控内容足以支持立案,那么,JBC-有足够的管理经验对方舟子论文是否造假的问题做出公正公平的调查和结论,也有足够的管理经验对调查过程和各方私人信息依法保密,同时能有效地保护举报人、被举报人和调查人员等等所有各方当事人的权益安全。不然的话,诚如北大前主任崔克明最近发文所说,JBC-杂志就会变得一文不值了(大意如此);当然,那一来,其编委管理人员也无法向学界做交代,至少他们再找同类工作就会很难了。


 看了楚汉建议的朱猛辩解,我甚至觉得这是他们给方编制的绞索


送交者: 针灸 2010-07-30 01:58:20

看了楚汉建议的朱猛辩解,我甚至觉得这是他们给方编制的绞索,放弃此文版权,请随意转载,传播

看了楚汉建议的朱猛的例子,反而让我觉得方甚至造假原始结果的嫌疑大大增加。

我开始只是觉得方造假了图,造假原始结果的事实从图上看不出,除非让它公布原始结果。

可看了楚汉建议的例子,反而让我觉得方造假原始结果的嫌疑大大增加。原因如下:

1
)朱猛用来为方开脱的JBC文章中,都严格按Covet要求的,至少在一个图中,有分子量标准。而方的文章中,没有一处出现过分子量标准。

2
)在这篇JBC文章中,作者绝没有像方一样蓄意误导审稿人,处心积虑调节不同的图的对比度,然后把几个图弄成是仿佛一个胶的结果。

相反,这篇JBC文章中,作者为了叙述方便需要把几个胶的结果放在一起,他们都是让每个不同原始图稍微分开,让读者一看便知这是不同胶的结果。而方是花了巨大的精力调对比度,翻拍,把几个图伪装成一个胶的结果。这样做本身就是造假,而花这么大的精力造价图,让人不得不怀疑其目的是要掩盖它的原始结果就是假的。所以才不敢放上分子量标准,因为放上就不可能匹配。

3
)这篇JBC文章中的图都是有一定的背景杂带,这是很正常的。反而方的图太干净,没一点杂带,非常不真实。仿佛是涂抹掉杂带或者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样品。第一个揭露者已经指出,方只用了Ni2+亲和竹纯化,根本不可能特别纯。而且它原导师的另一篇文章上,也检测到了杂带,而为什么方的图上却一点杂带的痕迹都没有?这实在是个致命破绽。

朱猛为方打圆场时辩解说那个时候条件查,图片不干净是正常的。殊不知朱的这个辩解正是给了方致命的一刀,变相指出了方的造假事实。他说方不干净的图片是第一个揭露者下载原图后调节对比,明暗度后才出现的。在方文章上的原始图片被修改的非常干净,显得非常不真实。

看来RY要么是鸡不择食,要么则是有意通过对照这篇文章让大家充分认清方的造假真相。所以才让人看朱猛的辩解JBC比较。

我看了甚至觉得这是他们共同给方编制的绞索。
 
老师的辩解能让谣言休矣?

送交者: 六指 2010-07-30 05:05:42

有人说小方的图是拼凑出来的,涉嫌造假。于是朱老师不辞辛劳,翻遍了JBC1996271(1)期中近百篇文章,找出一些拼接的图片,说这是由于试验效率和硬件设备等方面的客观原因,属于科学共同体内基本认可的规范学术行为。朱老师对凝胶拼接的认定似乎有问题,他说该期全部用到电泳图片的文章中,只有3篇文章用了整胶图片。粗略浏览了一下,远远不止3篇。他特地举例和方舟子文章中的图片拼接样式几乎完全相同的第4幅图,就是明显的3块整胶拼在一起。
用硬件设备来搪塞似乎说明朱老师在90年代还未踏足科研领域。方舟子被质疑的图片只有4条带,无论是跑胶还是照相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他文中另一幅图片展示了一块整胶上的9条带,可见他当时所在的实验室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硬件问题。
试验效率也不完全是客观原因。在90年代western blotting技术早己普及的情况下,这更可能是主观原因。把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一个样本分别做两次实验再拼在一起比较,这样产生的低效率只能反映科研水平的低下。
朱老师精选出来的图能说明方舟子的剪切拼凑也是合理的吗?未必。在一次实验中同组样本互为参照对比,把不同组的凝胶剪切放在一起并做详细说明,没有什么不妥。朱老师列出的7幅图中第14-7图都是这种情况。
23幅图中都有与方图类似的仅一条带的剪拼。这两幅图来自p.9-12p.324-330。请注意,第2图中作者使用了细胞总蛋白作内参照。有了这个内参照,即使来自不同次试验,通过比较靶蛋白和总蛋白的比值也能做定量分析。图3中作者是通过等电聚焦电泳测定蛋白质等电点的变化,属定性分析,图中也清楚标注了等电点。这个实验并不需要把多个样本一次完成。
再来看方舟子的图。4B4C左半部分各两条带的对比来自同组实验,虽然难看,还是可以接受的。4C34条带,属一组实验两个样本互为对照作定量分析。如果没有内参照,即使保证每次实验中加入的蛋白量相同(事实上很难做到,需要多次重复实验),抗体孵育、洗膜、曝光时间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结果,这样分次做出来的结果无法比较,把两条带拼在一起是毫无道理的。朱老师如果有兴趣能在JBC上发掘出和这幅图类似的图,只能说他又找到了一篇垃圾论文。
作者在发表文章时一般会拿最漂亮、最能说明结论的图。图4C左半部分显示的是一组实验的样本在一块胶上的图,带2的密度明显低于带1,软件分析其密度不到带1的三分之一。文中也没有多次试验的统计分析结果。请问据此图所作“TFIIB不阻碍RAP74RAP30结合这一结论从何而来?根据这张图,恰恰更有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
判断论文是否作假不一定非得看原始记录。如果实验结果明显不合常理,作者又提不出合理解释,作假的嫌疑就很大。即使结论正确也不能说没有作假,为附会某结论而编造实验结果并不罕见。在这篇论文中方舟子竟然拿不出实验组和对照组仅仅两个样本在一次实验中的结果,也拿不出一次实验中同组样本能佐证结论的结果,更蹊跷的是在方法部分对关键实验只字不提。朱老师和饶院长,你们能在1996年全年的JBC杂志上找到这样的论文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4542-348744.html

上一篇:罕见的霜考验了澳大利亚盛开的鲜花
下一篇:科学网是不是在有意保护刘实这个大科学骗子?
收藏 IP: .*| 热度|

2 罗德海 李万峰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