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延伸/价值意义~燕山居时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inese1man

博文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那些事儿

已有 4792 次阅读 2016-9-14 20:38 |个人分类:医学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中医, 癌症, 肿瘤, 中药

<引言>:肿瘤治疗一直是一个难题,科学界投入了大量智力试图不断提高肿瘤治疗效果。最近20年,新的化疗药物、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PD1/PDL1抗体之类)等药物的研发及放疗手术设备和技术、综合诊疗技术的更新,导致了疗效显著改善。某些非主流疗法在癌症综合治疗中有一定价值,如免疫细胞治疗、中药治疗,但对其不合适地夸大和误读,导致了甚喧尘上的魏则西和徐婷事件。


  作为肿瘤专业的医生,总是会碰到你咨询有关中医药治疗有没有效的问题,当然还有其它非主流治疗的方法,甚至当患者这样问你时,他已经在使用这些疗法了。那么,对于癌症这种非常特殊的疾病,非主流治疗到底有多大作用呢?
  首先需要解释的是,癌症或恶性肿瘤是一个现代医学的概念,它的定义基于显微镜下对机体病灶的病理学观察为基础的。中医里没有这个概念,或者说字在两种医学体系中的定义完全不同。
  在现代医学中,“恶性肿瘤”包含癌、肉瘤以及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一系列恶性细胞增生性,细胞学/组织学甚至是分子生物学诊断是确定一种疾病是否属于癌症的金标准。


  1859年,德国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肖出版了《细胞病理学》一书,明确了癌症这一大类疾病的生物学基础,他利用显微镜对癌症进行了广泛的观察性研究,发现癌细胞是一种异型细胞,它会不可控制地增殖、浸润与转移,破坏机体组织和器官,最终导致机体器官衰竭而死亡。由此推论,治疗癌症最符合逻辑的方法应当是彻底消灭这些不断增殖地恶性细胞。在当前主流医学框架内,几乎所有的抗癌疗法都源于这一理念:尽一切可能杀死癌细胞。

  当前,中国社会上的宣称以中医药为主治疗癌症的机构和个人均不少,有些甚至冠以近似官方的称号,但是,对于常见的大多数恶性肿瘤来说,没有哪一位大学附属癌症中心的教授或者学科带头人能够宣布单用中医药可以治愈某种癌症。  

在我长达20年左右的医学生涯中,也没有接触过真正确诊为癌症后被中药治愈的病例,然而经由经典的手术、放化疗手段治愈的癌症病例确实不在少数。一些宣称中药治疗有效的病例,要么缺乏中药起效的依据,要么缺乏明确的病理诊断。

传统药物中确实有过对癌症类疾病有效的药物,如砒霜的主要成分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它对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有较好疗效,而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效的靛玉红也提取自中药青黛。世界各国的癌症研究机构为开发新的抗癌药物,几乎对现有各种化合物的抗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而传统药物,尤其是被世界各国长期广泛使用的植物药也是研究的素材和对象,已有一些疗效确切的化疗药物就来自于植物提取或提取物改造,如长春花、北美鬼臼、短叶紫杉。世界著名的癌症专科医院纽约纪念医院的官网甚至官网列出了一个大型的植物药已有知识数据库,供人们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参考。


肿瘤临床医学领域内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中医药无法作为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用来治疗癌症,不过,中医药有助于癌症相关症状或者抗癌治疗反应的缓解,因为确有一些患者使用中药症状得到缓解的案例那些宣称可由中草药治愈癌症的人多数是属于民间非法行医者,或者是相信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民族自大主义者。

不少世界一流的癌症中心设有整合肿瘤学中心,致力于使用传统医学/自然医学方法改善患者的症状与功能,这些疗法形式多样,研究报告显示颇有效果。对此,癌症类顶级期刊《CA》曾专门邀请纽约纪念医院专家撰写综述。当前医界对此类疗法较为一致的认识是,传统医学的方法可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可以作为一种支持治疗的手段,但在抗癌治疗领域作用甚微。


  我国中医肿瘤学者对中医药在肿瘤临床中的价值和地位问题做了广泛的探索,他们大多经历过中医学的系统训练,他们大多数认为中医药有助于癌症相关症状或者抗癌治疗反应的缓解,在肿瘤治疗中居辅助性的地位。

癌症类疾病在较短的时期内很难被完全克服,从大众心理上来说,总会有人在走投无路时,或者是恐惧放化疗的毒性之下去相信那些无毒而神秘的治疗传说或神话。在未来,自然疗法仍然会以各种形式会出现在癌症患者身上。现代医学科学对癌症的理性认识也会在和迷信的斗争中进一步深化。一个接受过科学训练的医学从业者,应会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去审视这种现象,并给予患者科学、理性的建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40942-1002950.html

上一篇:整合系统性抗癌性疗法的时代已经到来?
下一篇:秦健勇:谈谈当前人类对复杂生命现象的认知范式
收藏 IP: 183.240.20.*| 热度|

4 周健 韩玉芬 doctor5 wqhwqh33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5: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