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读已死之人的书之163:《人、机器与社会》 精选

已有 7339 次阅读 2022-3-11 15:29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R-C (29).jpg

前些日子,颉腾文化的编辑欧俊老师来信,邀请我为他们推出的一本新书写个书评,书名是《人、机器与社会》,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已故的莫里森教授,这个主题我很感兴趣,于是欣然领命。利用开学的空挡时间把这本书看完,感觉真的很棒,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昨日核酸检测过后,夜里用了一宿的时间,写了个短书评。具体见下文:

R-C (26).jpg


书评

创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事情,抛开物质层面的硬性支撑要素不谈,仅就观念层面而言,还有如下几方面因素在影响一个国家的创新之实现,首先,对传统的高度认同与忠诚是创新的最大隐性障碍,究其实质而言,创新就是熊彼特意义上的“创造性破坏”,这种破坏是保守主义认知模式无法接受的;其次,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是用合法的手段按部就班地拖死创新的最大推手,任何好想法在层层过关中,被一次次修正,最后所有具有突破性的新颖内容都被削去,创新就这样在逐级通关中死去;第三,以往的成功所形成的经验主义模式给先入者带来深度的路径依赖,以至于成为一种不自觉的习惯,走老路省心省力,毕竟追求确定性与安全感是人类普遍偏好的一种成本最低的认知模式,而创新带来的不确定性与不安全感是令人厌恶的,那些具有新思想的后入者往往被认为是秩序的破坏者与异端,很难被社会接受,从而导致创新之路异常艰难,甚至成为时人的笑话以及后世的遗憾。

上述这些想法都是我在过去十五年里思索创新本质时的一些直觉判断,可惜一直缺少硬核的实证性证据的支撑,幸运的是,最近看了美国科技史家埃尔廷•莫里森于1966年出版的《人、机器与现代》一书,莫里森用几个多年深耕的技术史案例,很好地回答了我多年的困惑,如美国海军1900至1902年引入的连续瞄准射击系统,以非常规方式被采纳;1867年服役的“万帕诺亚格”号战列舰所展现的创新成功但接受失败的现象,以及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引入欧洲的贝塞麦的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发展史等。作者对这些案例的挖掘相当细致与深入,创新发生的脉络在手术刀般的文字下被逐渐剥离出来,那里有鲜活的人物、特定的环境氛围、技术推进遇到的困境以及制度、文化等因素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跟随他的流畅文字和详实史料,我们仿佛穿越到那个历史现场,以身临其境的视角,能够切实感受到那些创新者的理想、使命、激情与人格,也能体会到创新者在新技术开发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阻力、无奈和那些无法言说的文化羁绊,以及一次次不屈不挠的坚持与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本有理有据的难得一见的技术思想史领域的佳作,该书曾获得麦肯锡奖。虽然已经出版56年了,但是即使拿到今天来读,其中的很多观点仍极具启发性。客观地说,这是一本被时代严重忽视的非著名经典著作。

最后,关于作者莫里森教授还需多提一句,今天学术界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最初就是由莫里森教授于1970年代在麻省理工学院(MIT)主持的同名项目而渐渐开展起来的。

OIP-C (38).jpg

关于莫里森教授还是需要介绍一下:

Elting Elmore Morison(1909-1995) 

was an American historian of technology, military biographer, author of nonfiction books, and essayist. He was an MIT professor and the founder of MIT'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program.He received the BA degree from Harvard in 1932 and the MA in 1937. He was assistant dean at Harvard from 1935 to 1937. During World War II he served in the Naval Reserve.

大意是说:莫里森是美国技术史专家、军事传记作家、散文家等,生前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授,也是科学技术与社会(STS)项目的创始人,如今方兴未艾的STS就是起源于MIT设立的一个项目,而莫里森就是该项目的负责人,因此,他也成为该领域的主要奠基者。莫里森1932年从哈佛大学毕业,1937年获得硕士。

莫里森的人生经历很奇特,二战期间曾加入海军,所以他的技术史研究很多材料来源于对美国海军技术的挖掘,老先生很有耐心,一个主题可以持续挖掘很多年,这就导致他的研究可以揭示很多我们无法看到的深层现象,这也是我国从事技术史研究的学者应该借鉴的。

莫里森的人生轨迹如下:

Morison first came to MIT in 1946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humanities in the Sloan School of Industrial Management.

In 1966 Morison joined Yale University as master of Timothy Dwight College and as a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American studies.

Men, machines, and modern times written by Elting E. Morison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66.

大意是说:二战后,1946年莫里森到MIT的斯隆管理学院任助理教授,20年的后1966年,去耶鲁大学任历史和美国学教授。我们提到的这本书就是1966年出版的。五年后,他重回MIT。

摘录几句莫里森在这本书中的名言:

1、高谈阔论和陈规陋习让工程师变成一个只会干活而不会思考的劳力。

2、一个人到底是按部就班地从特殊情况到一般情况能学得更多、更好、更快;还是掌握了一般情况再将其应用到特殊情况中能学得更多、更好、更快?

3、人们对某个情况了解得越少,就越自命不凡。

organizational+horse+holding.jpg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022-3-11于南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328980.html

上一篇:无题
下一篇: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科的发展史看学科发展
收藏 IP: 101.88.162.*| 热度|

24 杨正瓴 吴斌 曹俊兴 郑永军 周忠浩 唐明 刘立 武夷山 黄永义 罗春元 王涛 檀成龙 彭真明 崔锦华 张晓良 曾杰 王安良 刘浔江 邝宏达 晏成和 王启云 强涛 孙颉 谌群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