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海洋的远航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ying 系统科学与数学水手札记

博文

趣谈病态模型 精选

已有 9201 次阅读 2016-12-26 07:49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理论, 悖论, 数学模型

高斯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数学一如皇后般的美丽高贵,优雅傲娇地俯看众生,超凡脱俗餐霞饮露,挑剔严谨犹如洁癖,但被万众视为品味,你不懂也得捧着。这让玩数学的高兴了几辈子。热闹过后,人们问,皇帝是谁?上窥天机下察世情为自然立法,挥斥在天地之间,是物理呀。皇后是女人可以信马由缰地设想作答追求美,物理像男人首要是直面现实。虽然如此,凡有争执,美色当前,大家多急于向她证明自己有品以示异见者无品,往往忘了问题是什么。人们对理论与常识相悖的探讨,往往也落入这种俗套。

通常模型出问题并不难办,只要理论与实践相异,调整修正,直至与已知事实和谐就是了。但是有时不觉模型有问题,数学方面无可挑剔,结果违反了常识,这有多大可能是爱因斯坦式的新发现?先看一个著名的例子。

巴拿赫-塔斯基(Banach Tarski)举了一个例子。大致说来,从实心球中的质点,按照围X或Y轴,左转或右转某个固定角度(例如arccos(1/3))的一系列操作,可以串成一个无穷质点的链条。这些链条集合可以分成起始是围X轴左转,右转,Y轴左转,右转,不相交的4组,取出链条的起始点放在一起为e组,这样把球分割成5堆。现在挑出起始是右转的两堆,分别按它对应的轴左转回那个角度,这抵消了链条的第一个转动,露出第二个作为链条的起始转动,结果每堆形成了新的3组链条集合,取出新链条起始点分堆,按照两生成元旋转群的性质证明,它们与剩余的部分形成了两套同样的5堆分割,可以组装成没有缝隙与原来一样的两个球,详见【1】。

这个例子很有名,称为“分球悖论”或者“巴拿赫-塔斯基定理”。经过多年争论,人们确认它在数学上没问题。

但是,一个球切碎分割成5堆,组成球的质点分成了5个集合,球的重量和体积都是这5个集合的总和,一堆元素刚性旋转不会改变重量和体积,即使装配成的球没有缝隙,它们也不该有两个球的重量和体积。这是物理的常识。可按照这样方法分球构造,数学推理经过最严谨的审核也没问题!数学的结论与这常识相悖,物理学者还没天真到宣称,复制物质有了突破性的发现,而是意识到应用在物理世界的模型,可能出了问题。

牛顿的微积分,让人们习惯了,时空质量体积无限可分,从而能用微积分计算体积和质量,但这毕竟只是个便于计算的假设。虽然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成果斐然,但在现实世界,真的一个球可以分割成无穷个质点组成的链条?这个无穷交错的分割是反映实际的模型吗?

人们最初没往这方面想,因为一堆旋转变出了几堆的推理在物理上太不可思议了,人们首先怀疑是数学推理有错,大家都在这找问题。实际上,这样的逻辑结论在无穷假设下,如果不是与物理直觉的抵触,在集合论上不足为奇。一个自然数集合,按奇偶数分成两堆,它们分别一一对应着原来的自然数集,[0,1]区间可以与[0,2]区间中的点一一对应,[0,2]区间分成两半就是与[0,1]长度相等的两个区间,分球那个旋转不过是玩法转的弯子多一点,让你觉得在物理上可实现。其实数学结论只是假设条件下的逻辑结果。匪夷所思要怪模型。确实,人们经常用无穷分割的模型来计算体积,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任意分割。最后,人们明白了设计模型,要有可测和不可测的概念。

上面谈的是较难发觉的模型错。如果模型没错,数学也没错,计算能否反映实际?看下面例子。

对一个经验上已经肯定的线性系统,需要用实验数据确认它的参数,经过推导,最后归结为,解一个线性方程组。

0.540x +0.323y = 0.863

0.647x + 0.387y= 1.034

不难精确解出未知的参数 x=1,y=1. 后来发现测量时略有误差,数值0.863修正为0.864,再解方程,这次竟然是 x=-386,y=648. 它们天差地别。

你让人们怎么相信这个结果?在数值计算中这叫做“病态条件”,模型的假设没问题,只是这普遍正确的模型在这数据条件下求解显得病态,它这时对数据的变动极其敏感,结果极不稳定,这也与计算精度无关,而是难以应用。

也许你认为这是计算有关的问题,严谨的逻辑推理结论会错吗?会,还很多,尤其是在智力对决的博弈上。

理性人的假设是博弈研究的基石。“最后通牒博弈”是这样:

有100块钱两人分,由一人提出方案,另一人表决,如果同意,那就按方案分;不同意,两人都一无所得。

弔诡的推理是这样的:无论提案给对方多少钱,表决人都会同意的。为什么?这好过一无所得呀!他是理性人,没有情绪,冷静明智,当然接受。好了,提案的那一方也是理性人,既然对方这么通情达理,他要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就分给对方一块钱,要是还有给一分、一厘或一毫的可能,还会给更少,反正对方是二百五理性人,给个比零大的数都会接受。所以结果应该是分给表决方一块钱,提案方得九十九块。

1982年德国经济系古斯等教授对这做了很多实验,证明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二百五,大家纷纷鼓掌,说明理性假设破产了,心理学更管用的,一些非主流经济学更把它列为经典案例。

对这个例子,博弈学者少有评论。因为这简化模型没什么技术含量。更有挑战性是1981年的“蜈蚣博弈(Centipede game)”,这博弈说:

桌上有100块钱,两人轮流来取,最多一次取2块,无论谁这么做了,游戏就停止,大家各拿了归自己的钱回去;如果只取1块钱,则轮到对方来取,照同样的规则,直到钱取完。

这游戏才真正考验人性。最好最公平的结局当然是一共玩了100次,大家各拿50回家。但是用重复博弈常用的逆推法(Backward Induction)是这样推理的:当桌面上最后剩下2块钱时,理性自私的家伙甲肯定自己全拿走,反正我没下一次了,自己犯傻了才只取1块让另1块给对方下次拿。那退回一次,桌面上有3块时,聪明的家伙乙,想我要是只拿1块,剩下2块钱,甲不傻,一定全拿走,我就没下一次了,不如拿2块就此结束,这最合算。如此推理下去,第一个来玩的人一定是拿了2块钱,另一个连玩都没机会。一个拿2块,一个空手回家,结束了。

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得到看来很不理性的结果。从正常的心理思考,发现很不正常的心理。

逆推法是序贯博弈很常用的推理方法,这引发了博弈界的大辩论,领军人物都是博弈大师。他们是数学家、博弈理论学家、实验经济学的先锋Kenneth Binmore,和数学家、博弈界大佬、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obert Aumann。从1987年正式开始以这个例子对逆推法展开十几年激烈的争论,至今还没有一个定论。

BinmoreAumann的争论都不是质疑博弈理论基础的理性人假设,而是在争论逆推法能不能用在蜈蚣博弈里。博弈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数学的本质是理性的,考虑的是合乎逻辑的结论。生活中的人可能不理性,但应用逻辑,怎么应用理性逻辑得出的定理在具体的实践中,是理性应用的事。

这些例子都是高端上档次的事件,现实中低级的错误更多,这说明别过分相信逻辑上无懈可击的结论,它的适用性,很可能在模型层次就错了。世界上很多大道理往往都是矛盾的,这样才足以覆盖各种情况,说爱情至上,有责任和道德来约束;说自由人权,公德法律和群体利益也不容忽视;网民往往各执一端吵得激情四射,自信真理在握,对方低能无脑,其实也不过是发泄情绪或闲极无聊,引经据典的逻辑多是自己认定观点的装饰。

想动脑筋玩些有技术含量游戏的朋友,下面的例子倒可以认真想一想。这也是个知名的悖论。

老师在周末告诉学生,下周有个考试,我不说是哪一天,只能告诉你这是意想不到的。

学生想老师已透露了玄机,我就可以做合理推测。首先,这不可能是周五,如果是这天,经历过四天没考试就能确定是这一天了,这不是意想不到的。排除了周五。依相同逻辑,从剩下四天中也能排除周四,如此继续,周三,二,一也依样排除。学生开心地认为老师只是开个玩笑,下周没有考试。结果在周三老师宣布考试,果然是学生意想不到的。

老师的话都是真的,学生的推理错了吗?为什么与现实不符呢?

【参考资料】

  1. WikipediaBanachTarskiparadoxhttp://en.wikipedia.org/wiki/Banach%E2%80%93Tarski_paradox


【解答】贴在点击650,评论18

谢谢大家参与讨论。下面与大家分享有关解答内容。

“意外考试”是个著名的认知科学悖论,在几十年中外学术期刊上都有些论文来分析。在逻辑学,认知科学,哲学和博弈论上都有些讨论。在英文上多数以“Surprise Examination”或“UnexpectedHanging Paradox”为题。原因是不能以老师的话为根据来推理,因为“推理”和“意想不到”是矛盾的,一对矛盾的命题,可以推出任何结论,也能否定任何结论。如博文上一段所说,在模型层次就错的推理没有意义。博文《占卜和推理(1)》对此有进一步阐述。

“蜈蚣博弈”最大的争论在于能否应用“逆推法”。逆推法在序贯博弈中是很基本的推理方法,在下棋算几步就是根据逆推法。许多智力游戏,如“脏脸博弈”,“帽子颜色问题”,“绮丽儿生日”都是根据逆推法。但逆推法对给定条件极其敏感,结论很不稳定,作为智力游戏固然有趣,在应用上却是个病态模型。它引起大师级人物长期的争论,有许多精彩的攻防,并各自成果辉煌。有兴趣可见《从理性人的假设谈研究》的后半部及那里所附的参考文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1023304.html

上一篇:刻舟求鱼之模型忽悠
下一篇:能学习的机器正盯着你的职位
收藏 IP: 50.156.25.*| 热度|

18 姬扬 徐令予 白图格吉扎布 侯沉 尤明庆 陈刚 田云川 彭真明 林涛 garo fanteklv wangbin6087 icgwang xlsd xiyouxiyou hillyuan yzqts guest8239933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