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martiny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imonmartinyuan

博文

科学与文艺

已有 3399 次阅读 2015-1-26 14:3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记得在很小的时候。家人就教导说:长大以后要当个科学家。至于什么是科学家,他们也说不出个什么具体来,总而简单明了地说像爱迪生那样的发明电灯的就是。后来自己能够识数上学了,父母就能具体化了一些地解释说:科学家就是那些数理化很厉害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这句话一直指引着我的学习从小学到大学。这就是通往科学家的必由之路。在后来能够识文断字了,自己从书本上也了解一些所谓的科学家,比如钱学森、李四光、竺可桢等等。至于他们为什么是科学家,是什么样的科学家,也是一知半解的。反正一个道理没有错,既然能和华罗庚、陈景润代表着数学最高境界的人一样被称为科学家,那就是从事的都是些严谨的行业。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非常准确的,精确到小数点后多少多少数都数不清位。这便是科学。


慢慢的成长着,科学的发展也带了不一样的生活。在收音机里经常能够听到、也喜欢去听说书的,大师们各具特色的说着什么大明英烈、岳家将什么的。录音机里也能够时不时地传来"我想唱却又不敢唱,小声哼哼来东张西望"之类的歌曲来吐槽毕业生的苦闷,“叫张生隐藏棋盘之下”丫鬟领着小姐会书生之类的才子佳人戏曲。也经常为了在电视上看看猴子领着唐僧走到哪儿了而受父母责备耽误学习。而每到了年底,电视上都会有个“文艺联欢会”,那时方才知,奥,这些说书的、唱歌唱戏的包括那些电视剧都属于文艺。也就是一些谱了曲的逗人乐子的文字游戏。仿佛除了出场顺序,从表面上再也看不到什么数字了,也和科学没啥关系。


这些认识是原始而单纯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人们称少年时代为“懵懂”。也就是说在这个年段只能看到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够认识到事物的内在本质。而事实恰恰相反的是:文艺需要的是严谨,需要精确的数字来定位。而科学体现的是在文字上游戏,需要用笼统的语言来描述。举个例子来说明证实一下吧。


中央电视台会经常举办播放一些诸如青年歌手大赛、青年京剧大赛什么的。除了参赛人数上有明确的数字限制之外,评委裁判也是有固定人数的。即便这些评委打出的分数也是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确保几位有效数字。在计算平均得分是还要去掉两个极值,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与物理实验堪有一比。实验还允许误差的存在呢。


相反,在所谓的科学上,都是评比,要求就显得随意的多了。比如投个搞,首先审稿人就不确定个数。有时一个,有时两个,有时三个,有时还会更多。这都得看编辑的心情了。审稿人的意见与上面那些评委比就更显意气用事了,那就是纯粹的文字游戏。假如遇见个严谨的学者,可能在审稿意见上列出各1,2,3,。。。如果碰见个惜字如金的,短小精悍的几句话就让数月的辛劳风吹云散。再比如评个科学大奖,也许除了名次是个数字外,在能见到的就是日期了。大不了的极度负责的还会告诉你流程的时候是按着指定的数字顺序来的。这些体现的数字都是隐性的。


一个是对着数字讲文字游戏的科学,一个是对着文字游戏讲数字的文艺,也不知道是科学文艺化还是文艺科学化。的确,这社会的快速发展总是在颠覆着年少时的认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76913-862901.html

上一篇:也谈科学网的“专家”
下一篇:是那些人变老了的缘故么?
收藏 IP: 107.161.99.*| 热度|

2 dulizhi95 ssmmach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