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ag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itage

博文

都说事业单位干的是轻快活,为什么这届科研人还在吭哧吭哧加班跑数据

已有 1846 次阅读 2021-12-22 12:29 |个人分类:科研是一项事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根据Nature期刊 2020年针对4000名受访科研人员的一篇报道[1],受访人群中有一半表示曾经感受过焦虑和沮丧,此外80%的人认为当下的科研界氛围不利于科研人员的身心健康。而剑桥大学出版的另一份报告[2]表明,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耻于和他人讨论自己面临的困难,更不会寻求外部帮助,这无疑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根据CACTUS在2020年的一篇调查[3],31%的科研人员每周工作超过50个小时,更有13%的科研人员每周工作超过60个小时!

而在中国,随着国家整体科研实力的进步,海归留学人员的增多,进入高校的门槛水涨船高,俗称高校“内卷”。青年教师面临着“3+3”非升即走,预聘制取代长聘制,留用期限和硬指标门槛的双重提高等诸多困境,大多数人不得不通过透支身体、高强度工作,拼命申请基金并发表论文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争取留用。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过大的压力导致高校青年教师的各类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频发。近年来,诸如“青椒”猝死[4]、校园内暴力[5]、心理抑郁[6]以至自杀[7]等各类新闻的屡见报端。那么,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应该如何在如此高压的环境下保持心理健康呢? 

1、  维持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即work-life balance

科研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媒体在宣传科学家伟大事迹时经常过度集中于他们科研工作,而忽视他们的个人生活,好像他们的生命中只有科研一件事。其实不然,越伟大的科学家越能分清楚工作和生活,维持生活和工作的平衡。钱学森就是一位摄影的狂热爱好者,爱因斯坦也能拉得一手绝妙的小提琴。享受生活也能帮助你暂时忘却科研工作中的烦恼,从繁重的科研事务中抽身出来,多多陪伴父母和儿女,感受生命的美好瞬间。享受生活绝不是逃避,更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投入到科研中去。

2、  避免过高的心理期待,戒骄戒躁

我们的媒体特别喜欢宣传年少有为,少年成才的传奇故事,例如某90后副院长[8],天才少年某某[9]等,似乎年少成名是一件理所当然且稀疏平常的事情。但实际上,科研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昙花一现的,做好科研需要长久的努力及持之以恒的决心。而且,科研成果的价值也需要时间来呈现。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应该适当降低心理的预期,不把短期内功成名就当作目标。这样既能够避免给自己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徒增心理内耗,也能够让自己安下心来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科研不是百米冲刺,它更应该像是一场马拉松。

3、  培养科研以外的兴趣爱好

从事科研的生涯中,难免会遇到压力过大而“心态爆炸”的时候,你需要有一两门兴趣爱好来真正的放松自己,中科院吴硕贤院士[10]就是最好的佐证。吴院士在科研领域已经成为了我国建筑声学领域的泰斗,而在闲暇时间他仍保留着吟诗作词的雅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诗人、书法家。不同人的兴趣爱好都不相同,但这些爱好应该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即放下当下的烦恼,去做一件和科研完全不相干的事情。然后告诉自己,生活不止有科研,更有诗和远方。

4、  不要自我封闭,适当向他人倾诉

尽管大家都知道,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于其他科研同行交流大有裨益,但仍有很多人觉得向别人请教问题会显得自己能力不足,而且根本没有一个可以接触到其他同行的平台,或者担心暴露个人信息后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我们鼓励你使用我们的意得辑搭建的科研故事分享平台Editage Insights。在这里,你可以选择匿名的方式,安全放心的和全世界的其他同行交流,倾听他们的科研成长路上的点滴,看看他们是如何应对科研路上的困惑和心理压力;同时,你也可以在这里了解其他同行的最新进展,时刻保持自己对领域前沿研究课题的关注。

在科研界“内卷”愈发严重的今天,青年教师所承担的压力以及身心健康问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尽管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相信未来学术界畸形的内卷风气必然会有所缓解。作为科研工作者,唯有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科研和生活,才能正确航道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  Abbott, Alison. "Stress, anxiety, harassment: huge survey reveals pressures of scientists' working lives." Nature 577, no. 7791 (2020): 460-462.

[2].  Elliott, Gill, Irenka Suto, and Emma Walland. "What makes researchers anxious? It’s TimetoTalk about talking about research." (2019).

[3].  Mental Health Survey Team and Collaborators. (2020). Joy and Stress Triggers: A global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among researchers. CACTUS foundation. https://www.cactusglobal.com/mental-health-survey/

[4].  搜狐网. (2018, November 14). 痛心!一周内两名30多岁高校教师猝死!还有多少老师在透支自己?.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ohu.com/a/275075391_121294

[5].  2021年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殺人事件. (2021, November 3). Retrieved from 维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wiki/2021年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殺人事件

[6].  徐菁菁. (2021, September 19). 他们为什么集体抑郁 – 学术圈的超级内卷. Retrieved from https://coindollarpay.com/why-young-researchers-get-depressed/

[7].  周 云.(2013, April 11). “青椒”是如何变成“知识民工”的. Retrieved from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0411/c1003-21101496.html

[8].  澎湃新闻. (2021, December 13). 电子科大90后副院长刘明侦当选中国科协常委.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ohu.com/a/507848452_120099896

[9].  世界日報. (2021. July 23). 95後天才少年曹原在Nature發表第8篇論文. https://udn.com/news/story/7332/5622585

[10].      光明日报. (2012, October 19). 吴硕贤:建筑声学专家的诗境人生. http://www.wenming.cn/wmzh_pd/rw/rwdt/201210/t20121019_895040.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69813-1317674.html

上一篇:我在搜索引擎输入期刊名,没想到观摩了一出真假美猴王的闹剧
下一篇:期刊编辑在线解答关于开放获取的十万个为什么
收藏 IP: 58.34.12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9: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