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ylorwang

博文

搞应用技术开发什么最重要? 精选

已有 6289 次阅读 2022-1-20 13:3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搞应用技术开发好象必须具备的因素很多,如:要有正确的理论基础、要有可靠的技术途径、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当然也要有广阔的应用市场,以及正确的市场推广和营销策略等。另外,应用技术开发往往都有很强的市场竞争氛围,速度和效率也是重要的。但我觉得在各种各样的必须具备的条件与因素中,最关键的仍是执行力。

美国特斯拉公司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他推广应用了多项技术,如促进了电动汽车走向千家万户(特斯拉公司);组建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重复应用火箭,从而大大降低了火箭的发射成本;因为一次堵车,马斯克创建了“无聊公司”,号称把隧道成本直降99%。马斯克一会被人吹捧为“天才”,总是能冒出一些奇思异想,异想天开地解决问题,一会又被人斥之为“疯子”,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但有一点恐怕所有人都认同的就是他有极强的执行力。

马斯克的“星箭”发射,经历了多次失败,其实每次发射火箭都有不菲的花费,每次发射失败后,马斯克似乎并不等待详细的事故调查报告,急急忙忙地又开始了下一次发射,往往再次失败,有时屡试屡败,好象花的钱都是天上掉下来的似的。想一想也是,马斯克的公司需要投资人来投资的,他必须通过发射,才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同时又起到宣传作用,从而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一旦没有发射,找不到新的投资者,公司就有可能倒闭。反观我国的火箭发射,也有失败的时候,如目前载重量最大的“胖五”发射,第一次就没有能正常入轨,发射失败了。我国就立即宣布,暂停“胖五”的发射,认真寻找失败的原因,并确认原因,再从设计制造上,防止这样的事故再次发生。“胖五”几年后再发射时就取得成功。这是因为我国的火箭投资,其投资模式与马斯克的方法完全不同,我国通常采用预算后政府拨款的方法,大家都要对政府的资金负责,这样在失败后再次发射,就会特别慎重。马斯克的“星箭”发射,发射失败后,若有备箭,第二天就又发射,可能又失败。而我国的“胖五”,检查验证了几年,极大提高再发射时成功的可能性。若让我做选择,对于发射火箭这样耗资巨大的项目,我国的做法显然更可取。

马斯克是一位有卓越创新思维的科技奇才,他有具有极强的市场号召力而带来巨额投资,这赋于他具有极强的执行力,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必然隐藏着巨大风险。路遥知马力,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也许马斯克将来在某个时候要为他的疯狂付出巨额的代价。

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因为我国的体制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从而赋于强大的执行力。在科学发现与原创领域,执行力的作用有限,而在技术的推广应用领域,我国强大的执行力就充分显现了巨大的优越性,近年来更是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基建狂魔”。如海底沉箱隧道,知道了其原理,探索了建设方法,很快我国就建成了世界最长的港珠澳大桥的海底沉箱隧道。在此基础上,我国又投入巨额资金,设计建设了专门布设放置沉箱隧道的船舶,使放置海底沉箱的效率提高了4倍以上,投放精度也大幅提高。在目前正在建设的深中通道中,使用了这项新技术,从而大大缩短了隧道建设周期和投资成本。如同高速铁路,各种超高超长的大桥,现在可以肯定地说我国是世界沉箱隧道建设第一强国。

比较重大的应用技术推广执行力重要,对于相对比较小的项目推广,执行力也同样重要。如低碳节能的生物脱氨工艺研究,我们课题组开始接触生物脱氮研究开始于2016年底,到目前为止也只有5年左右。国内比我们早开始这项研究的团队非常多,但在工程化应用方面,我们在2021年完成了四个厌氧氨氧化处理氨氮的工程化应用项目,并全部通过项目验收。应用该技术降低了氨氮处理成本,减少了处理过程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并得到用户的认可。虽然我们的起步不算早,但在脱氮新技术应用推广方面,我们算做得非常快的团队,这得益于我们是真正的“产学研一体化”团队,并集中我们的研究及工程化力量,只盯着这一件事,从而具备较强的执行力。

从实验室小试,实验室中试,现场中试,现场工程化应用验证,最后上工业化处理系统,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一步一个脚印的开展应用开发。为增加这方向的执行力,创造条件拓展市场也是重要的。2021年,虽然疫情对旅行仍有所限制,但我还是到了中山大学、西湖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惠州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等大学讲学和介绍低碳节能的生物脱氮技术。今年到目前为止,已在江苏省、湖北省、江西省及重庆市等地谈好开展中试及工程化应用的厌氧氨氧化脱氮项目六项。虽然目前在全世界已运行的工业化厌氧氨氧化工程大约200座,主要在欧洲国家和地区,但我相信这项低碳节能的生物脱氮技术,将会象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祖国的大地上。我国的世界工厂的地位不变,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驱动下,将进一步赋于我们强大的执行力,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将会是在全世界对这个技术应用最多的国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2399-1321855.html

上一篇:能摸到细分研究领域的天花板,也是一种快乐
下一篇:技术应用上的马太效应
收藏 IP: 59.41.94.*| 热度|

17 郑永军 尤明庆 赫荣乔 肖小敏 武夷山 宁利中 穆仕芳 周忠浩 左小超 蔡博 黄永义 檀成龙 彭真明 曹俊兴 贾玉玺 陈宁 张晓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