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读报刊,接小孩,生活的烟火气 精选

已有 6422 次阅读 2024-11-1 18:29 |个人分类:我的散文|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微信图片_20241101182547.jpg

(一)读报刊

比较喜欢的时刻,是晚上坐在沙发上,把客厅的灯全都打开,静静地看报纸和杂志。这时候,我感到能隔绝烦恼。

我订阅了十多份报纸,这些大多是日报或者晚报,因此,每天我会用一些时间静静地阅读报纸。报纸上,有很多有价值的文章,比如关于教育、文艺批评、社区管理好做法、舆论监督的文章。好的文章,能够给我知识;好的文章,能传播动向;好的文章,也可以揭示“化学方程式配不平”的现象,引人深思。

现在社会上公开发行的、主流的或者流行的杂志,有很多关于教育方面的文章,主要的议题是研究生教育、大学教师的职业发展、科研人员的评价、本科教育、高考招生、县中等等。每当在好的杂志(比如《瞭望》《半月谈》《中国新闻周刊》《南风窗》)看到这类文章,我都会“欢呼雀跃”。我认为,社会大众值得了解这类话题。

在不同的报纸上,有时候还会“此起彼伏”地刊登类似话题的文章。比如,最近在一些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六尺巷”的文章,也可以看到关于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的文章。这是有趣的。有时候,我看到报纸上的一篇文章,没有引起注意,随手丢到一边。过了一天,看到另外一种报纸上刊登了类似话题的文章,重新去找昨天的报纸,把相关文章以一个版面或者半个版面为单位剪下来保存。如果找不到了,我还会在“孔夫子旧书网”花十块钱,重新买一张报纸。

报纸上还会经常刊登当地的报道。比如今天,《解放日报》刊登了很多关于“人民城市”的报道,介绍了上海各个区的情况,比如老房子改造、给外卖小哥建立友好的工作环境、滨江步道和展馆等。也有一篇文章讲了附近市光路上“三十六宅”(解放前建造的36幢老洋房)的故事。这使我更加了解一些情况,也增长了知识。

(二)通透感

微信图片_20241101182634.jpg

我的一生,都在寻找“通透感”。在报纸上,读到镇守边关的人以及巡边员,读到关于巡边员的牦牛的故事,也读到关于外省的报道,或是当地一个经历生态修复的湖,或是社会治理的做法,但很难有“眼见为实”的感觉。当我由于某个因缘去到那儿,看到了真实的情况,再读报刊,就有有更深的认识。

报刊上也经常会报道各种人物,无论是明星、科学家,还是小人物。我没有亲眼见过这些人物,也无暇仔细地看报刊上的报道。但是,看看视频中关于这些人物的介绍,也听听记者介绍采访这些人物的故事,我能够加深认识。

人活在世界上,需要增加对世界的认识。这种增进认识的感觉,我喜欢。曾听到四川的一条江里有张献忠的沉银,也知道浙江一个岛外面的海里有日本沉船。是纪录片和网上、报刊上的文章,增进了我对这些的认识。

在报纸上看到上海杨浦区滨江开了新的博物馆,新开了公园,我开车去那儿看看,去了解。微信公众号还说上海还有潜艇展览馆,这使我有一种好奇。我想,以后去了以后,一定会有更加形象的认识。

在大学里也是一样。学生的视角、老师的视角、管理者的视角各有不同。对大学的认识,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一次次的讲座、培训、交谈、完成工作任务而增加。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

在《光明日报》上读到一篇《“视角”杂谈》。里面提到,写庐山,苏东坡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说,要走出去,像无人机那样在庐山的外面,在高处看,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而清代诗人赵翼说:“一重一掩隔红尘,深入方知景色新。山外何由见真面,东坡谰语究欺人。” 认为只有深入到里面,才能看清楚,山外是无由了解真相的。

那么,两位诗人,究竟哪个对呢?你说呢?

《“视角”杂谈》这篇文章写得很长,我把它剪下来,还没有细读。这使我想到,生活和工作当中,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

(四)接小孩

微信图片_20241101182639.jpg

今天《解放日报》刊登了一篇讲上海美兰湖的文章。作者说,美兰湖坐落于地铁线路的终点。一下了地铁,就可以看见有新开的商厦。

看到这一段,我想到了自己曾经带着家人去美兰湖划船,好几年前的周末也经常带着家人去外面逛商场、看电影、吃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在周末要做作业、复习功课,我也要加班,再也没有时间带家人去玩了。

今天上海刮台风,下大雨。下午我开车去接小孩,晚出发几分钟,结果中学附近的马路堵得水泄不通,差一点找不到停车位。

想起以前接小孩。孩子读小学时,我需要提前一个小时,把车开到小学门口的马路边停下来,这样才能抢到位子。

孩子读中学时,中学门口停车容易些了。但家长(司机)的心理非常微妙。我把车停在离校门口100米的路边,我前面有一辆车。只见这辆车前面的车子开走了,于是我前面的车子往前移动,我也往前移动一辆车的距离。

也有的时候,停在我前面的车子突然开出来,找到前面几十米的“空挡”钻了进去。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下雨天在中学门口等孩子也是这样。我们在临时围栏那儿等,这样能看清孩子出来。但总有家长把围栏拉开一道缝,然后钻进去,更加近距离地等孩子。但这样,把别的家长的视线挡住了。

在中学门口,把车停下来等孩子,并不枯燥。我可以坐在驾驶座位上听网课、处理一些碎片化的事,可以看报纸、发微信,也可以梳理一下思路。我可以走出车子,在中学门口来回走路(锻炼身体),也可以和见到的熟人聊几句。

不过,总体感到,每天的生活周而复始,既充实,也有压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458110.html

上一篇:随感——文字-状态-得到something
下一篇:使命,意义,价值
收藏 IP: 114.84.170.*| 热度|

11 周忠浩 汪运山 王涛 王从彦 朱爱军 马臻 郑永军 刘炜 胡新鹏 陆仲绩 谌群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4 0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