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本博主原创,已发《中国研究生》2022年第11期。]
最近几年,作为一名导师,我能感到压力增大。研究生教育管理正在改革中——学校研究生院根据各项指标,对每个院系的博士生招生名额重新进行了分配;院系每年都有新教师从海外引进,导师多、招生名额少,院系于是按照经费、论文数对导师重新进行排序,排在后面的导师将不能招博士生。
而且,给博士生发生活补助也发生了变化,导师需要向学校交更多的培养费,学校再出一笔钱,把两笔钱加在一起,按月统一发给博士生。这就意味着,导师招收、培养研究生,得准备更好的培养条件才行。
研究生培养的各项规章制度也越发严格。导师得为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末位淘汰”担心,为他们的预答辩担心,为他们毕业论文盲审担心——在破除“唯论文”的背景下,学生并非发表过论文就能毕业;如果毕业论文没有写好,那也是通不过盲审的。
此外,在如今越发强调“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当下,导师不但要关心研究生的科研进展,还要关心研究生心理状态和职业发展,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帮助。
在当了十多年研究生导师并成为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督导之后,我明白:如今的研究生教育不再是学生进课题组之后接受导师“一对一”指导的那种简单的、理想化的模式,还涉及教育部的顶层设计以及学校研究生院、院系的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3-31 2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