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写作时如何把结论写成动机?
龚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看论文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很多好的工作的动机(Motivation)都很强,我怎么就没有呢?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即如何把费劲千辛万苦得到的结论重新包装为某种形式的动机。论文,绝对不是研究过程的重复。在做研究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走一些弯路,甚至犯各种错误。但是这些都不会在论文中显示出来。写论文犹如建筑工人盖摩天大楼。在建筑的过程中,需要有很多脚手架,但是等盖好了,就会拆掉脚手架,然后对楼进行装修,这样才能得到一个漂亮的高楼。写论文也是如此。最终这些错误、弯路,都会被隐掉,而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尽量完美的作品。因此,在最终成稿的时候,所谓的动机,也是为了论文的需要而写出来的,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是最初想法。有一位很有名的教授曾经和我说,他的论文做出来,经常和最初的想法相差很大。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
比如,假设我要研究个人收入和家庭幸福之间的关系。一般的人的做法是这样,首先做调查,通过采访和问卷调查,得到了一个结论,即个人收入和家庭幸福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所以,低收入的人肯定不幸福,高收入人群也谈不上特别幸福,而收入在3万左右的家庭最为幸福。这是因为随着收入的提高,权力增大,责任增大,工作压力也会越来越大,陪伴家庭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少。有了这些结论,作者就按照这个顺序写论文,索然无味。但是厉害的人不是这样写的,他们会有一个动机,即为什么要调查这个问题。他会说,幸福感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而收入是物质层面的东西,所以二者是否有直接的关联,或者某种形式的正比例关系?比如我们的社会上,一些高收入人群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我们期待的那种幸福感,或者收入增加十倍,幸福感也没有明显地增加十倍。相反,一些普通人表现出来更多的对生活的热爱和满足。那么,收入和幸福感之间什么关系呢?所以我们做这样的调查,最终发现,收入在3万左右的家庭最为幸福,而太高收入的家庭因为工作的压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幸福。第二个人写出来的文章,就有趣得多。他实质上是将所得到的部分结论转化为文章的动机,从而写了一篇更好的论文。
由此可见,论文是一个加工以後的产品,并不是原始数据按照时间顺序的堆砌,这个道理显而易见。所以作者没有必要完全按照工作的顺序来写。相反,作者可以适当将部分结论写成论文的动机,并通过其它写作技巧,将论文写得更好看,更精彩。这是很多人都用的技巧,也是许多文章看起来动机饱满的原因。对未知的世界,极少有人能真的穿透迷雾,完全看明白背后的细节。初学者,应该掌握和驾驭这个写作的技巧。
本文同步在知乎发布:https://zhuanlan.zhihu.com/p/71150946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3 2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