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M1988012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ZM19880124

博文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圈层化”困境

已有 5132 次阅读 2018-6-5 09:26 |个人分类:高等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前几天,去参加一个的高中同学的聚会,毕业十年有余,同学们做什么工作的都有,金融的、创业的、IT的、医疗卫生的、教育的、公务员坐在一起聊的不亦乐乎。我发现有一个现象很明显:大家对彼此的圈子都很感兴趣也都很无知,相互圈子之间的似乎有一个难以逾越的价值鸿沟,每个人都似乎如“小白”一样试探性的问着在对方看来很“无知”的问题。

是啊,回到家打开自己的微信朋友圈,90%的都是圈内人的分享,我们对圈外世界的认知岂不就是“无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思考是深入了,还是肤浅了呢?学习的效率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呢?我们的知识视野更开阔了还是更封闭了呢?圈子内的片面认识是弱化了呢还是被放大了呢?显而易见。

作为高校老师,不由得印发我的好奇:大学生网络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他们?网络文化日新月异,我们在大力推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考虑过介入00后大学生的网络体验习惯呢?老师们努力构建起来的价值体系是否能够有效融入大学生认知圈子里呢?如果,我们不能够很好的回答这些问题,那么我们今天的教育就已经陷入了“圈层化”困境。

毋庸置疑,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手段。他们的生活、学习、思维方式正在不断演进,圈层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疏远了高校努力建构起来的网络教育平台,减少了教育主客体间的话语交互机会,导致主流声音难以有效传播,网络异见无法有效过滤,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效。

众所都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愈发凸显。但,当前网络思政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话语体系的不一致问题,辅导员的网络文章是否能够有效融入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圈层化”是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问题,不由得引发思考,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的知识视野更开阔了还是更封闭了呢?我想,其实是越来越封闭的,这就是由于圈层化影响,让局部认知被放大。

何为圈层化?

网络“圈层化”是由于个人社交圈子化、信息获取定制化、交互关系层级化而形成的一种只在自己的特定圈层中进行信息交互的现象和趋势。由信息圈层和社交圈层两部分组成。信息圈层可以理解为信息孤岛。大家应该都知道“今日头条”,会根据个人喜好筛选发送信息。如果信息长期处于被选择中,我们信息视野会越来越局限,涉猎面变窄,片面认知将被放大,不知不觉间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封闭的信息茧房。网络社交圈,比如工作圈、生活圈、朋友圈、同学圈、兴趣圈、临时圈、固定圈等等,但只有与“我”关系较为密切的才能跻身我的核心圈层。

信息获取的封闭化。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面前我们会感到无所适从,依着兴趣关注,这样就错失了与其他思想观点碰撞的机会。当有一天你发现周围人和你看待问题的角度惊人的趋同时,需要引起警惕,你的小世界很局限。信息在封闭式圈层内定向扩散传播,圈外是难以介入的。

交互关系的层级化。大学生在不同社群中的话语体系、表述方式、角色扮演会有很大的差异。因亲疏远近、交流频次不同分为核心圈、中间圈、外部圈。我们平时在工作中建立的班级微信群、QQ群基本处在学生们社交圈中外部圈层,在这类圈层中不一定能够反映出他们的真实需求。

价值认知的固定化。网络是开放的,网络社交是封闭的。如果我们每天所关注、关心的知识话题都局限在有限的圈层内,圈内的信息会被不断的强化,从而影响我们对宏观世界的认知。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认知的水平也是有限的,如果有限的时间和认知水平被局部的信息所占据,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思维的固化、价值认知的固化。

思维认识的极端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网络圈聚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特点。就好比,迷恋二次元的人眼里感觉世界就是二次元的,军迷眼里世界到处都潜藏着战争危机。真实真是如此吗?这就是圈层内同质、圈际间异质。一旦认识在圈层中的得到呼应和极化,会将自己的偏见认为是全部真理,排斥其他合理性的观点介入,产生盲目自信等不良心理,甚至出现极端行为。

 

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网络圈层的影响。当信息获取途径差异性越来越大,价值认知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师生之间话语体系自然不一致。客观的讲,大学生对于主流声音的传播和讨论不是很主动,反而更容易被非主流的声音所吸引,而且非主流的声音传播的更快、传播的更广,圈层化会加剧这种趋势,也给网络舆情监控造成盲区。圈外人士对圈内信息的传递与价值引导束手无策,过滤有害信息也就无从谈起。“校园贷”在高校屡禁不止,以及前段时间“蓝鲸死亡游戏”的隐蔽传播与圈层化的特性不无联系。如果我们不能够打破圈层化困境,那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较容易陷入“徒劳无功”的境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7328-1117475.html

上一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哪里突破?
下一篇:高考十年再回首,谁家欢喜谁家愁?
收藏 IP: 202.121.14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