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听到一个观点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内心:70后、80后的“讨好型”价值观是错误的,90后、10后的以我为中心的“资源调度型”价值观反而是正确的。现在年轻人的职场观是来教育职场的。无责任底薪、不加班、不参加无效团建、不为精神激励、不围着老板转.......
以前我会觉得这简直是狂妄、不懂隐忍、不负责任、不懂礼、没素质、不懂社会规则等等,最终的结果就是无法在社会立足。
返回到最近的自己对“生”与“活”的思考。我们传统的价值观是“舍己、利他、利公”,最终结果就是在别人建立的规则里委屈自己,在主流价值观中讨生活。回顾自己的过去,很辛苦、很累,总是对自己说如果有选择绝不会这样过,但生活中的行为举止以前如此往复。跟家人、孩子只会说“我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多少”“我为你付出了多少”,结果是想通过自己的付出换回别人同样或者更多倍的付出。现在看来有些孩子回怼的很对“谁让你付出了?你强塞给我的付出给了我很大压力,让我喘不过气来”。这何不是一种道德绑架呢?
我来自于农村,从小被冠以“懂事”这个词,也一直顶着“懂事”这顶帽子,不愿意摘下。这何不是怕别人失望,取悦讨好别人,不过那一代人,需要别人关注,需要别人认可。工作以后遇见一两个生活相对富足的独生女,其中有一个姑娘不爱穿着只爱吃,省会城市的独生女嫁给一个村里家徒四壁的博士,工作五年后毅然去复旦去读博士,那时候孩子才2岁,真的全家人的生活随着她调整。在传统的外人看来对她的评价一定不会用贤良淑德等等主流价值观。但是我跟她关系很好,我很了解她,她非常善良,她看似冷只是不喜欢自己不喜欢的应酬,她不爱打扮、嫁到没有家底的人;不是她恋爱脑,而是她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不爱世家的七七八八,博士这个潜力股足够生活不用发愁;2岁丢下孩子自己去读博士,不是狠心,是明白孩子的适应能力很强,家庭也会随着自己快速调整,只有自己的提升才是整个家庭的提升,更是孩子的正面榜样。她所有的底气是源于省会独生女从小相对富足的环境和独立的自我。
我老板是我很崇拜的一个人,也是一个80后的人,十八九岁从一无所有干到亿万富翁。他的思维和拼劲至今我无法理解,他的跳跃性思维我至今跟不上节奏。前几天跟我们感叹:出差一个三四线城市路上一个出租车夫妇,两人轮替一个车,一个月两人八九千养活一家人,他惊叹人怎么可以这样过.......我惊叹他怎么会这样感叹,这不是很正常的生活吗,而且是相对不错的生活。穷人与富人的思维相互惊叹,相互不理解。
还有很多很多思维和认知上的差异,让我觉得自己太太太局限。
现在,我承担着教育儿子的重任,我常常陷入迷茫之中。10后的物质时代早已远远超过三十年前,那个物质困乏时代造就的深入我骨髓的核心价值观显然已经与物质充裕的今天不对称,可是在日常点滴生活中,我依然在践行、影响并教育孩子。我已经发现了这样的偏差但不知正确的航道,这无疑对孩子的所谓的强硬教育是非常可怕的,作为家长不得不反思。
公司的发展有生命周期,到一定阶段得探索转型之路;中国所生活的城市政府规划上常常听转型之路;我国十四五规划上几次强调,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里何尝不包含教育?前几天听张雪峰老师一个观点的提醒,中国大学教育才有40年的历史,站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很短暂的。但是其发展肯定也是随着具体国情逐渐调整,调整的是否精准到位那不敢说,我党的发展都是曲折中前进。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我们当父母的如何当?如何引导教育?只能说不能固步自封,要与时俱进,要突破自己的认知,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我们何以有教育孩子的资格?无非是我们比孩子多活了三十年,提前学了三十年,我们有闭坑的经验。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此三十年非彼三十年,无法同日而语。那就只能教我们有限的常识、有限的方法。
认识到了我们自身的有限,最起码教育孩子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心态已经摆正是极度重要的。什么是正确的?未发生永远无法评判。好在我们有5000年的文化可以借鉴。 因此同孩子一起阅读经典,站在无数人的肩膀上去审视当下,探究当下我们自己的路,孩子的路,开放式去发展应该才是正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4 08: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