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原创何其之难 精选

已有 8543 次阅读 2013-1-30 08:4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quot, amp

原创何其之难

 

科学网上很多老师经常感慨我们的科研多数情况是在跟踪,原创的东西很少。有时我在想为什么我们原创的东西太少?我想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原创实在太难了。

 

首先我们要定义一下什么是原创。所谓原创,我的理解就是原始创新。所谓原始,这里有个起点的意思,意味着是一个新的开端,不是过程中的模仿,甚至改进。所谓创新,这个不做过多解释,我的理解是革命性的改变。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从哲学上阐述这些术语,概念。不是哲学不好,而是太多的哲学思考容易让人失去具体目标。我们这里仅做一些感性的讨论。

 

我们常说我们现在原创的东西少,其实暗地里是有一个参照物的。这个参照物就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技。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相对欧美,我们搞自然科学的历史还很短,短到我们的科研制度都还很不完善,成熟。不客气的话,还很幼稚,还处在成长阶段。别的不说,就说科学网上,一提SCI,一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话题,会立刻成为热门,立马会出现至少两派去激烈争论这些东西的正面,负面作用,去辩论基础与应用哪个更重要。而在欧美,甚至澳洲,这些似乎早就成了多少年来既定的规矩,这些欧美人可能更懂得辩证地看问题,也更明白这些规矩也并非完美,但没有人这么激烈地去质疑,因为做什么事都要有个游戏规则,关键是大家认真遵守。而我们争论的背后,当然不是说所有,应该很大成分上是从自身利益考量的。因为我们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也不是圣人,也在学习,也在试错。说了这么多,不难看到,一个完善的,成熟的,大家认真遵守的科研制度是一个必要条件。试想一下,在一个朝三暮四,朝令夕改的科研政策的导向下,科研人员如何能安下心来搞研究?任何所谓原创的东西,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长期积累的产物。所以,有人说,一定条件下,形式决定内容,也是有它的道理的。

 

那么什么是完善的科研制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相对公平。美国,据我的了解,一个最大的科研制度上的优点是,牛人太多,这里有一个良性循环。牛人太多就意味着没有人能垄断科研资源,无论大牛,小牛,谁也不把谁放在眼里,这里客观上创造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这种相对公平就逼迫每个科研人员(不管多牛的人)拼命往前冲,其结果是造就了更多的“牛人”。当然,这种相对公平是有政策上的保障的。那么像我们的国家,没有美国这么多牛人的情况下,制定科研政策的公平性尤为重要。

 

那么有一个好的科研制度,或环境就一定有原创吗?也未必见得。在当前学科越分越细的情况下,大家其实都知道,任何一个学科领域,在世界上领跑的都是屈指可数的那几个组。学科的发展,其实都是这些“精英”的课题组在引领。绝大多数的其他课题组都是在“跟踪”,当然真正能做到高质量的跟踪也并不容易,同样需要很高的水平。那么,为什么有的课题组能成为所谓“精英”,而更多的泯然众人呢?我的观察是,这主要取决于个体,取决于我们常说的“学术带头人”。

 

我举个例子,在我的领域,法国有个组做多物理耦合很强,应该说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数得着的。因为他们这个组跟我们这里合作比较多,我还是比较了解。他们强,强在哪呢?首先他们这个组里有两拨人马,每拨人马都要当打的知名教授领衔。一拨人专搞理论,计算;另一拨人自己研发试验设备专搞实验。这两拨人马的水平也是世界级的,关键是他们之间的合作可谓天衣无缝,唇齿相依。大家都知道,很多理论的发展,都是基于实验上的突破。而理论上的创新反过来又给实验科学家重要的灵感。可以想像,这两队人马在一个团队里这样的合作,做个不雅的比喻就是“流氓会武术,谁也档不住。”而反观我们国内,我知道的不少大学,很多教授其实是单打独斗。拿实验设备来说,这个教授买了一套,肯定不给另外的教授用,另外的教授只能另外再买一套。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怕别人超过自己。如此这般,经济上的损失倒是小事,最要命的是这样自私地斗来斗去的结果是,大家最后都成为井底之蛙。想引领世界潮流,那真的只能是一个梦。

 

其实,有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一个人穷其一辈子的努力,能做出多少成果?别的我不清楚,在我这个领域,在世界范围内以华人名字命名的,或者说获得世界认可的原创成果,不是没有,但真得不多。所以说,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工作,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极致,都是非常难得的。这需要一颗平常心,需要耐力,需要坚持,需要机遇,更重要的是智慧。中国人的聪明加勤奋,再有好的环境,做到引领世界潮流,应该是大势所趋,这需要时间去验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657781.html

上一篇:父亲的菜园
下一篇:澳洲的蚊子,北京的雾霭
收藏 IP: 134.148.204.*| 热度|

46 陈小润 陈传法 陆俊茜 强涛 丁邦平 陈绍云 曹贺贺 唐凌峰 黄顺谋 徐满才 李宇斌 余海涛 陈冬生 李土荣 徐晓 陈楷翰 刘瑞亭 蒋永华 薛宇 张玉秀 肖振亚 刘锋 朱钢添 文峰 喻海良 朱志敏 戴德昌 杨文卿 张木诚 孙东科 文克玲 曹冲 徐耀 赵凤光 余帆 刘安金 鲍海飞 罗帆 刘世民 刘振华 rte345 yunmu htli ahsys dibarka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