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科研要比教学难得多 精选

已有 20182 次阅读 2018-8-23 06:55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科研要比教学难得多


刚才看了李明阳和张金龙两位老师的博文,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各有各的精彩,我也颇有感触,一吐为快。

关于科研和教学的关系,有人说科研可以促进教学,有人说科研影响教学,反之也一样。其实这里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时间。说两者的关系,一定要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为基准,在我看来,这个时间至少要有三年。如此判断教学对科研或者科研对教学的到底是正面的影响,或者负面的影响才有说服力。否者仅仅从一个月,一个学期,甚至一年这么短的时间来评判这二者的关系,未免有失草率。

另外,我们必须清楚一点,科研和教学的内容性质上是很不同的。简单地讲,科研的任务或者目标是要创造新知识。而教学的内容通常是以往的“旧”知识的再学习。从这个角度上讲,科研的难度要比教学难得多。这是毋庸置疑的。就是在全世界范围来讲,也是越一流的大学越重视科研。那么,有人会问,照你这么讲,是不是一流大学不重视教学?答案当然是不是。一流大学不仅重视科研,也重视教学。尤其是私立大学,主要是靠学生的学费来维持运转,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会更高。谁想在教学上糊弄是绝对行不通的。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会对自己高额的学费负责。说这些,我只是想阐明一个观点,一个大学,科研和教学,再加上社会服务这是对一个大学教师(助理教授以上)必须的要求,缺一不可。但不同级别的大学这三者之间的比例是可以有不同的。举个例子,美国顶级的大学的教授/助理教授,科研一定也是顶级的,那么这些教授的教学会怎么样?傻子都能想象得到一定差不了。为什么这么讲?是因为这些人从招聘那天开始就是按照科研也好教学也好这个标准招的,再加上全世界第一流的生源,教学怎么会差?

说到我们国家之所以很多人对刚刚海归的年轻博士教学能力颇有微词,主要原因是我们招聘的对象虽然很优秀,但大多数还达不到欧美大学助理教授的平均水准。尤其是教学这块缺乏必要的训练和积累。国家的政策其实也没错,在不能十全十美的情况下,十全八美也不错了。年轻学者,如果科研能力很强,教学是可以补上来的。前面讲过,教学的东西是以往的旧知识,即使年轻学者以前的知识面不算广,就算重新学起,也不是多难的事。一个受过严格博士训练的年轻老师如果连本科,研究生的课程,哪怕是从来没接触过的课程,都没有勇气重新学起,并尽快搞懂,掌握的话,说明你的博士训练,自学能力还没过关。这种自学能力过不了关的话,科研也不会真的强到哪里去。所以,我们的学校领导或老教师大可不必对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太过担心或娇惯,科研和教学对年轻教师来讲可以齐头并进。教学科研让知识面更宽,对以往的知识的掌握更扎实。科研会让自己研究的更深入。年轻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拼命干。看看美国那些新入职的助理教授们吧,哪个不比你更拼命。

但即使再拼命,也要分个主次。越是一流的大学对科研的要求越高,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学,通常经过最开始两三年的打磨,以后多是重复性的工作,教学技巧也会与时俱进。但科研不是重复性的工作,一流的学者要跟全世界的同行竞争,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这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与热情。科研和教学的关系,不是矛盾不矛盾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矛盾两者都要做好的问题。都做好的同时,科研的难度更大,挑战性更强。

另外,引申一下,SCI论文与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的关系。SCI论文在国内被异化其实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如果哪天发SCI 论文跟一个人的个人利益没什么直接关系,还有人愿意发,这才是SCI论文本该有的状态。就我个人有限的了解,还没有哪个国际上的大教授对自己研究成果发表的期刊的档次不重视的。统计上讲,越是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在上面发表论文越难,原因是同行评议越苛刻。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在本领域的学术声誉越高,你投的论文的评审人也越厉害,至少不会比你的水平低,这是对你的尊重,也是对期刊声誉的尊重。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高水平的SCI论文并非很多人想象的轻轻松松灌水就可以的。这个世界还是有规则的。一定的规则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不能过度解读和滥用。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最后,说一句,如果你真是个人才,就一定是能发得了SCI也有能力深入现场了解第一手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并兼顾好的教学。接地气就是不能太惯着自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1130621.html

上一篇:形式上的平等
下一篇:踩腿
收藏 IP: 134.148.209.*| 热度|

54 王庆浩 元凯军 蔺甲 黄仁勇 熊栋梁 蒋继平 王超杰 王安良 文克玲 冯兆东 孙志鸿 俞云伟 罗娜 李久煊 谭平连 汪育才 张金龙 刘立 刘锋 高建国 王永晖 张翼 吴嗣泽 王代平 李毅伟 刘山亮 黄永义 蔡宁 汤茂林 丁凡 石磊 张坤 简美鹏 高江勇 卢文全 李雪 史晓雷 侯沉 韩玉芬 高友鹤 孙杨 张亮生 王从彦 晏成和 张海霞 许方杰 孟利军 赫荣乔 张北 彭真明 李迎秋 戴启权 puhj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