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的博文发出后,引起了很多老师的讨论,既有支持也有反对,其中嵇少丞老师还专门发博文对模拟实验提出很多质疑,借此博文来回答一下嵇老师提出的疑问。
(以下红色字体是嵇老师博文中的原话)
(1)纵瑞文所用的材料特别稀,流变强度低,超过“雨痕”论者的想象, 其中水含量多少?材料粘度多少? 这些都是必须交代的参数。
===================================================
这次的模拟实验仅仅是想证明雨滴可以在沉积物上打出凹坑,所以含水量和材料粘度等参数没有考虑。但是模拟用的“泥浆”在自然界中(即将干涸的水坑边缘)应该是存在的。
(2)尽管如此,纵瑞文的试验证明,形成“雨痕”的条件太苛刻,泥浆不能太稀又不能太干,太干了雨滴打不出痕迹,太稀了又不能保留痕迹。
====================================================
这一情况恰好说明了在同一地点为什么有的位置有雨痕,有的位置没有,和泥浆的固结程度有关,泥浆如果变干变硬了,雨滴就打不出来痕迹,太稀变成泥水了,打出来的痕迹又不能保存下来,只有在固结程度恰好适合的情况下才能打出并保存下来“凹坑”,因此在同一个水坑边缘,有的地方有雨痕有的地方没有。
(3)但是,纵瑞文没有模拟雨一直下的情况,“雨痕”如何保留?
====================================================
我们“雨痕论者”从来没有说雨痕是在“雨一直下”的情况下形成的,雨痕多形成于零星且急促的阵雨中,这种阵雨自然界中是存在的。雨一直下的话,雨痕很容易就被冲刷掉了,这种情况不用模拟各位老师应该也能明白。
(4)这样的“雨痕”周边已经没了高圈, 中央盛着水,能否保存到干燥泥裂后的泥块中, 很难说了?
====================================================
嵇老师引用的我的这张图片可能是由于拍摄角度问题造成的误解,在实物上能明显的看到凹坑边缘有一“高圈”,我上篇博文中还同时附有其他几张图片,现象很明显,嵇老师却没有引用,如下图:
至于能否保存到干燥泥裂后的泥块中,昨天做完模拟后恰好考虑到了这一点,重新做了一份雨痕,下图是“雨滴”打在泥浆中留下的凹坑:
过了一夜,泥浆晾干了,还出现了少量干裂现象,雨痕保存下来了。
(5)出气作用形成的“泥火山”, 貌似常见的“雨痕”。
======================================================
嵇老师引用的这张图是气泡未破裂时的情况,破裂后是这个样子的:
下图是室内模拟雨痕砸出的凹坑(左上)、晾干后的“雨痕”(右上)、苏老师野外采集的雨痕标本(左下)与气体喷出形成的“泥火山”(右下)对比图
(6)出气作用形成的“雨痕”
================================================
我在上篇博文中已经提到了,这种沉积物中气体排出形成的小坑普遍较小,最大不超过2 mm,形态较规则,坑也相对较深,与雨滴打出来的凹坑差别很明显。已经晾干的标本上恰好保存了一个气泡排出时形成的“凹坑”(黑框内),旁边是“雨滴”打出来的凹坑。
==============================
以上是对“雨痕模拟实验质疑”的解释和说明,欢迎各位老师继续讨论、指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5 2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