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期刊这个词对于广大科研人员是耳熟能详的。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核心期刊的来源、概念和种类,更对其所应具有的作用有着偏差的认识。从表面上看,核心期刊最明显的两个作用是统计科研人员的论文发表绩效和对国内院校的学术影响力进行排名。本文将带您了解核心期刊的概念和五大体系,并且探讨核心期刊的内涵和这两个作用是否合理与尽如人意。
核心期刊的概念起源于国外关于“core journal”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其中又分为按照期刊发文的数量和引文的数量分别进行分类的两种不同的方法。英国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布拉德福定律表明,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将期刊分为专门面对该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非相关区等几个区域;各区的论文数量相等,而核心区、相关区、非相关区的期刊数量具有以某种指数形式呈现的急剧递增关系。美国著名文献学家加菲尔德在1970年代的引文分析法使用期刊的引文数据也揭示出类似的规律,即多数被引用的期刊出自少数期刊,而其余少数被引用的文献分散在多数期刊内。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7年的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从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的重要文摘杂志中发现了一条规律,它们所收录成文摘的75%的论文仅来自所收摘全部期刊的10%。”
核心期刊对于图书馆人员使用有限的经费购买信息量最大、最对口的期刊很有帮助。但是,核心期刊在中国被异化为判定期刊质量好坏甚至论文质量好坏(即“以刊评文”)的学术评价工具,并被国内广大期刊和科研单位所追捧和使用。在国外,期刊的质量好坏是由数据库收录情况决定的,并不存在所谓的核心期刊评价系统。最著名或权威的数据库包括Clarivate(科睿唯安)公司的SCI(科学引文索引)、Elsevier(爱思唯尔)出版社的EI(工程索引)、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等。各单位在论文业绩考核体系中公认的论文质量级别通常是SCI期刊最高,EI次之,CSCD或核心期刊再次之,最低的是未被国内外高水平数据库或核心期刊目录收录但被普通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
在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中指挥人们拿学位、评职称的核心期刊目录主要由五大体系构成,包括北大体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体系、南大体系、国务院学位办体系、中国社科院体系。这五个体系定义的核心期刊在收录范围、难易标准、收录期刊名单、出版间隔年限上均有所不同。
北大体系的核心期刊名录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一书,每隔3-4年对国内期刊进行一次评定,采用刊发论文的数量、被数据库摘录的论文数量、论文被引用的数量、期刊影响因子、被国内外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资格、专家评议综合意见等作为若干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指标。北大体系包括大约75个学科类目的大约1800种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体系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的关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和工程技术的核心期刊收录名单。人们所称的中文核心期刊多指北大体系。它对核心期刊的定义是发表某学科论文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转率和流通率)较高、学术影响较大的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体系的核心期刊名录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又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录”,其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该所还创建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简称CSTPCD),并出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发布每年的科研论文排名。国务院学位办体系的核心期刊名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于1995年颁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初衷是便于各高校研究生院选定供研究生发表论文用的期刊,它收录社会科学类期刊105种和自然科学类期刊305种。南大体系的核心期刊名录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CSSCI)数据库。它参照SCI的建立方法,以中国出版的四千多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为刊源,以15%左右的比例精选出400余种质量较高的期刊。中国社科院体系的核心期刊名录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和社科文献计量评价中心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一书。
核心期刊与SCI、EI等数据库一样,基本主要是以引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确定期刊收录情况。影响因子是指某期刊前两年(或五年)所发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物前两年(或五年)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值,即篇均引文量。由于被他人引用论文并不能准确反映论文的学术水平,加之期刊的影响因子并不能代表每篇论文的引用数量,因此核心期刊其实并不能完全反映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最多只能说由于各单位制订了必须在核心期刊发文的业绩考核规定,使得核心期刊的稿源蜂拥而至导致发文竞争激烈而已。核心期刊评价中的另外一个主要指标是被引半衰期,它指的是当年被引论文总数中较新一半的引用数累计所用时长。
核心期刊与SCI、EI等数据库所不同的地方在于使用的遴选标准和计算方法不同。例如,各数据库在计算各学科期刊排名时,使用的都是来自所有学科的引文,这也是计算期刊影响因子的国际惯例。然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这个核心期刊列表采用的则是本学科论文的引用次数,而其他学科的期刊论文对该刊文章的引用没有被计算在内。可见,在核心期刊的遴选方法中具有布拉德福法强调“某学科”的影子,但并不是计算刊文量,而改为计算引文量。
综上所述,核心期刊本应作为一种文献计量学成果帮助读者粗略筛选信息集中或专业对口的期刊,如果简单粗暴地将核心期刊作为学术评价工具使用,势必造成迫使科研人员出于非学术的利益考虑而将论文投稿到并非最对口的核心期刊。这将违背科研工作的初衷,而且不利于科研业绩的准确和公正的评定。
*学术道路中,论文发表的语言难题就交给英论阁博士硕士学科专家,2000+名母语编辑、平均19.4年经验,为您的SCI发表之路保驾护航!科学网读者专属润色9折
请关注英论阁微信公众号 | ![]() | 更多科研出版干货就在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6-2 1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