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论阁Enago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nago

博文

除了视频摘要以外,学术视频还可以做什么?|英论阁Enago

已有 1747 次阅读 2022-12-13 10:50 |个人分类:科研影响力|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随着互联网数字化出版技术的发展,传统纸质学术论文的信息表达程度获得了极大提升,从过去的“文字加图片”向补充学术视频的增强化方向发展。同时,随着期刊和科研人员对文献被引用次数、学术影响力、数据可再现性的不懈追求,期刊对学术论文可视化也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具体主要体现在图文摘要(graphical abstract)和视频摘要(video abstract)上。学术视频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其发展趋势和需求状况究竟如何,是广大科研人员关注的。

增强出版(enhanced publication)的概念是指使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将过去不能用纸质媒体表达的信息用电子版方式增强补充地表达出来,而且不破坏原有的传统学术出版格式。具体来讲,增强出版主要包括使用补充的共享数据、可放大观看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将学术论文的内容予以展示,并可配以专家访谈点评等评价传播方式。增强出版无论从期刊角度还是作者角度,都是一把双刃剑,即它在提升传统的学术出版习惯的同时,一方面依靠数字化新技术为学术出版内容赋予必要的、有用的新功能,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期刊编辑和作者的工作负担。这些新功能和新负担都源自“市场的”需求和学术出版所面临的历史积累问题。它们也是提高学术出版质量的动力。仔细分析这些需求和历史积累问题能够帮助理解增强出版和学术视频发展的源动力。

作为科技期刊实现增强出版的重要手段,学术视频包括以下三类:

第一类学术视频是视频摘要,将文字摘要和图文摘要配上音频、动画或视频画面,实现更好的导读功能。视频摘要的必要性源自某些读者的一种自然感受——即读文字不如看图片轻松,而看图片不如看视频轻松。这种感受更多地是从读者阅读的舒适度方面考虑的,与学术文献的严肃性和精炼性或许存在冲突。这也是为什么轻松活泼或格式比较随意的视频摘要尚未被广大学术期刊认可的原因之一。

第二类学术视频是视频型论文,即整篇论文以视频方式为主、以文字和图表方式为辅进行展示。视频论文的强需求源自许多学科在内容表达方面严重受限于静止的文字和插图,从而必须使用连续运动的视频画面并有时配之以音频才能阐述清楚。实际上,几乎每个学科都有这种强需求,尤以医学、生物、机械工程等学科为典型。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大量的实验方法和手术技术需要用视频展示才能描述清楚,或者才能确保科研成果的可再现性而能够让同行复制出来。科研成果的可再现性对于防止学术造假非常重要,是学术出版领域的一个“老大难”历史积累问题。在机械工程研究中,大量的机器构造和运动原理需要用视频展示才能便于理解。在这些领域,真可谓“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一分钟视频胜过千百张图片”。实际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过去的论文中为了用几十张静态图片描述清楚一连串实验方法和机器运动而被迫采用占据几页纸巨额篇幅的尴尬。毋庸置疑,连最保守和最古板的维护“学术文字严肃性、正统性和精炼性”的人也无法否认这种学术视频在审稿过程中和发表时的强烈必要性和强大功能。

第三类学术视频是视频型专家访谈点评或科普教学型视频。这类视频已经超出了学术论文本身内容的发表范畴,属于发表后同行评议、论文内容推广介绍、科普、教学等范畴,不属于论文作者需要投稿制作的内容。

通常所说的学术视频是指视频摘要和视频论文。图文摘要已经被很多作者和期刊广泛接受,通常在必要性上不存在争议。有些期刊也因此强制性要求作者提供图文摘要。对于作者而言,由于图文摘要是学术海报的精炼版,而学术海报无论如何也是经常需要制作的,因此在投稿时通常不存在强烈的抵触情绪和负担感。虽然视频摘要在概念上看似只是图文摘要的进一步延伸,但是无论从必要性和可操作性上都存在巨大障碍和天壤之别。首先,作者关心的是自己的论文能否被容易发现、读者是否喜欢读全文、是否具有较高的被引用次数,使用长达1分钟或几分钟的视频摘要能否有效帮助实现这三个目的,很多作者是存疑的。其次,如果视频做得不好,实际上会对论文起副作用,引起读者反感或质疑,还不如藏拙不做,因为视频制作无论从画面构思、音频质量、中英文发音和克服口音、作者形象等方面都具有专业化难度,不是普通作者能够轻易完成的,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学习视频制作技术。

视频论文是将整篇论文的各个部分以视频的方式展示,这对于某些必须用视频才能说清楚内容的学科是必要的。但是,以视频的可视化优势为理由将学术论文“娱乐化”和去严肃性,在学术界势必受到长期持续的抵制和反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Moshe Pritsker博士在十几年前首先提出视频论文的概念,并于博士毕业后在2006年创建了全球首个视频型同行评议科技期刊JoVE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该期刊目前被SCI数据库收录,属于JCR分区Q3、中科院分区4区,影响因子为1.424,在大类和小类上均属于综合性期刊(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该期刊致力于利用视频方式展现生物学、医学、化学、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解决“人们疑惑到底是怎么做的实验”这种问题。每篇论文的视频大约10分钟,视频下配有文字讲解,读者可以免费观看2分钟。该期刊的投稿费用昂贵。如果作者请期刊帮助制作视频,费用则更高。其他学术视频型科技期刊包括Springer的VJEP(Video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Pedagogy)和Elsevier的VJGI(Video Journal and Encyclopedia of GI Endoscopy)。国内的中华医学会期刊《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等接收少量视频论文。

视频论文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视频论文是根据PowerPoint画面将作者的讲解过程录制成视频,称为PPT型学术视频。这实际上就是把十几分钟的学术会议PowerPoint汇报版用视频的方式发表成论文。这种做法是否必要、是否本末倒置、是否能够取代Word文字版的期刊论文或会议论文有待商榷,因为传统观点认为PowerPoint演讲稿只是Word文字版的期刊论文或会议论文的精炼简化副产品而已。第二种视频论文是用三维模型、动画、实验过程、现场画面等视频详细描述文字和插图所不能表达的结构流程、工艺方法或结果发现,称为类插图型学术视频,这种视频通常不能独立存在而代表整篇论文的各个部分,而只能用来展示论文中的某一部分,除非整篇论文的各个部分都必须按照视频格式布置(但这会颠覆传统的学术论文格式),或者除非整篇论文谈的就是只能用视频进行最佳展示的实验方法或机构原理。第三种视频论文是作者直接面对镜头进行讲解,配之以各种图片和视频,包括以访谈或问答的形式对论文中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讲解,称为访谈型学术视频。这种视频一般应只限于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作者才比较有效。即使这样,第三种视频在结构、画面和声音方面的随意性对学术论文的严肃性格式提出挑战,是否能被传统学术界广泛接受,值得商榷。

关于学术视频的传播方式,出版界目前众说纷纭,有的主张像JoVE所做的那样坚持在专业期刊的官网发布视频,而有的则主张借助第三方非专业平台(例如腾讯视频、微信公众号、科研社交平台如科学网)进行传播。《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杂志在2016年7月第27卷第7期发表的由马云彤撰写的论文“PDF文档视频和动画添加——科技论文可视化发表探讨”指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普遍采用PDF作为标准格式,而在PDF格式的科技论文中能够嵌入视频或动画,使视频论文的发布能够方便地遵循已有的PDF格式系统,便于将学术视频纳入既有的发布传播轨道。

综上所述,学术视频的必要性取决于学科内容用视频取代或补充插图进行有效表述的需求。学术视频适宜作为传统格式论文中插图的增强资料融入pdf文件或具有独立的视频文件链接,帮助读者理解论文并提升被引用次数。期刊需要针对视频的必要性对作者提出补充视频的投稿要求和提升投稿门槛,这样才能提高作者制作视频的积极性。PPT型学术视频和访谈型学术视频在格式上对学术论文去严肃化,可能长期不会被传统学术界所接受。类插图型学术视频值得鼓励和提倡,其视频的版权可以按照插图的模式进行管理,其视频制作技术对于作者和期刊编辑均提出了有益的挑战。


“我的英语论文写得如何?” “我的论文是否需要专业人士润色?” “如何从语言层面提升论文质量?” 如果你也有这些疑问,不要错过12月22日晚的免费网课!至今已润色超过1,300篇文稿的英论阁生物医学领域菁英编辑Jenny Roy和经手超过50万稿件的质量控制专家Faisal Siddiqui将现场演示母语编辑如何编辑文稿,并针对中国科研人论文中的常见错误,教您如何提升论文语言质量。点击下面图片了解详情吧!

CN banner-1222 webinar.jpg

请关注英论阁微信公众号
EnagoChina

image.png

更多科研出版干货就在
SCI论文学术交流平台
EnagoAcademy


EnagoSubscription.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1387-1367715.html

上一篇:从部分到整体的有效推论方式——推断统计 | 英论阁Enago
下一篇:【免费网课】母语人士如何修改一篇科研论文 | 英论阁Enago
收藏 IP: 1.203.183.*| 热度|

2 张学文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9-24 1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