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很郁闷,觉得柳这几天说话不对劲,总是夹枪带棒酸溜溜的味儿,让人很不舒服。我了解她们,都是善良明理的女子,不会伤人、不会吃醋,身在不同城市更不可能有什么过结。在柳的空间看了她的文章,知道她最近遇到麻烦事,心情很不好,这应该是原因所在。
柳活泼爱笑,内心却是细腻善感的。她常说“活一天就要开心一天才好”,实际上却不能真正看开与放下,只是用这话说服自己罢了。她常常在好友群里说笑,借以转移情绪,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其实不快的情绪仍在那儿,挥之不去。如果她自己没能清晰地察觉,这不快就会在言谈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像雾一样弥散,笼罩着自己和对话的朋友。因为她掩饰了自己的情绪,别人不明白她的心思,却能感受到隐隐的不快,又说不清道不明,觉得心堵。再严重些,还会产生攻击性——哪怕在她自己看来是无恶意的玩笑,言辞间透出的尖酸味儿却让人笑不起来。结果是彼此都闷闷不乐,柳还会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反添误会,愈发伤感。
兰也有不少烦恼,但她不会把情绪掩藏,而是到群里叽哩呱啦抱怨一番。她清晰地明白自己情绪的来源,能就事论事;与之交谈的人也能确信兰的不快不是针对自己的,再怎么尖酸刻薄、怒火中烧都不是冲自己来的,所以不会感到被攻击,反而能站在她的角度理解她、安慰她。这样,虽然问题仍然没解决,但大家心里都是清透的,兰的心里也舒服了许多,不会堵着。
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别压抑着,别纠缠不清,笑里藏哭、哭中含笑,很折磨人的。
“情有可原”,产生各种情绪有它的必然性,适当宣泄有益身心健康。所以,没有什么“不良情绪”,是不合理的表达方式让它“不良”了。例如,动口不动手时,冲着别人说“你、你、你”,容易把矛头指向别人,形成对立;而多用“我”开头:“我觉得……”,“我感觉……”那是说出自己的感受,有助于梳理自己的情绪,也让别人明白你。平时多看看幽默集,烦闷时向亲友倾诉,或是写在日记里,打打球唱唱歌,到户外走走散散心,一举多得。心理咨询师总是强调“自我觉察”,觉察之后还要合理地宣泄,才不会被情绪所控制而伤人害己。
只是,许多情绪或念头藏在内心深处,旁观者未必清,当局者也未必明,心理防御机制会阻隔了自己对不快情绪的觉察,遑论合理地表达。
有一次上班时我遇上烦心事,虽然理智上我理解了也不计较了,但在情感层面还没有真正放下,可我没有意识到。回家后父亲问我一件事,我很不耐烦地大声回答。后来母亲问我:“你刚才怎么那样和老爸说话?这么不耐烦?”嗯?我不耐烦了?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问题所在。感谢爹娘,把他们的不快直接地、温和地表达了出来,没有闷在心里也没有迁怒于别的人、别的事,否则就可能上演《经理和猫》的闹剧了[注]。有趣的是,剧中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愤怒有理。如果其中任何一个人能清醒地分辨对方和自己的情绪、这件事与那件事的不同,就不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前仆后继了。
一是一,二是二,别把不同的事熬成一锅浆糊~ 糊了自己的眼,也堵了别人的心。
当你发现身边的人言行异常的时候,郁闷之余不妨冷静一下,想想对方是不是遇上麻烦了?(然后很仗义地说:“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俺开心一下~”)当你突然茶不思饭不想做什么都索然无味的时候,除了考虑身体问题,不妨也感受一下自己的情绪,是不是有什么令自己不快或不安的事?
爱别人,就要理解和接纳别人的感受;也要爱自己,关注自己的情绪,理解并接纳自己的感受~
痛痛快快地哭,然后,清清朗朗地笑~
————————————————————————
注:
《经理和猫》,记忆版:一事业有成的总经理上班路上遇上塞车,时间一点一滴过去,他的焦虑与烦躁也一点点增加,后来赶路时差点撞车,吵了几句增添了愤怒。到公司后秘书迎上来问他是不是忘了与客户的约谈了?他板着脸把包甩到秘书身上,骂了一句。秘书很郁闷,正没好气呢,业务经理正好找她成了出气筒。业务经理带着满腹的委屈和恼怒回到家,看见儿子正吃着零食看电视,若是平时只会淡淡地问一句:“作业做完没?”可此时却怒从心头起,冲儿子大吼:“你不好好读书还在这里看电视!老子在外面辛辛苦苦挣钱养家,供你吃供你穿,你这样对得起我吗?给我滚回屋里看书去!”儿子莫名其妙挨了一顿训,不敢吭声只好回屋,猫咪和往常一样扑上来和小主人亲昵,小主人却不象往常一样抱它亲它而是恨恨地飞起一脚,结果,猫咪骨折了。
那位总经理大概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成了老鼠的救世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7 14: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