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家乡的民俗节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朝诗人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质朴、深厚并高度凝炼地概括了长期在异地他乡工作、生活的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这首诗我大约是在小学四年级或五年级的时候学过了的,当时觉得读来朗朗上口,不用花太多的心思和脑力去记忆,就能很熟练、顺口地背诵下来,对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应付考试,是最轻松、惬意不过的事情,所以打小就喜欢这首诗,有时独自走在放学的路上,还情不自禁地哼上几句,但除此之外,因着年龄和阅历等因素,对诗中名言佳句蕴含的意境和涵义,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和太深入的感受。
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离开家乡的时间愈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却是与日俱增,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亲朋故旧和老师同学,都成了经常萦绕在我脑海之中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而这种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减反增,日久弥深,甚至有一些人和事,时间过得越久远,记忆反而越清晰。过年过节的时候,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的那些异彩纷呈的民俗节日,此时再吟诵有关节日的名诗名句,就会品出不同的意味来,在怀旧的思绪中,仿佛又闻到了粉利、大粽、扣肉、白斩鸡、柠檬鸭,甚至头菜蒸肥肉的味道,此刻,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便是益发的炽热了,有如一碗清茶,淳厚而香浓。
民俗节日
一方水土一方人,水土风物两厢情。民俗节日是最能代表一个地方民族特色和风俗习惯的事物,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和凝聚的产物,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长期以来,勤劳、善良、智慧的平朗人民也创立了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节日,透过这些源远流长、别具区域特色的民俗节日,有心人便可很方便地了解到当地的民俗民风,以及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平朗人民。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使是在平朗乡这片总面积仅为121平方公里的小片土地上,也有着多个形式各异的民俗节日。平朗乡约有人口2.7万人,分散居住于平朗社区和上颜、下颜、双窑、秋江、黄强、南乐、笔山、滩晚、稔歌、池朋、宝鼎、那眉、飞洒等13个村委会,56个自然屯。千百年来,这里曾诞生过许多民俗节日,但随着历史演变、朝代更迭、人物变迁或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变,有的节日已半路 “走失”,有的节日仍留存至今,也有的节日易风移俗与时俱进,从而演化形成了目前具有地方特色的8大民俗节日,包括平朗社区的农历“二月初二”闹春社 (平朗圩逢),上颜的公历“十一节”(国庆节),下颜、滩晚的农历“正月初四节”,双窑的农历“正月初八节”,秋江的农历“九月九节”(重阳节),黄强、南乐、笔山的农历“三月三节”,稔歌、飞洒的农历“八月十五节”(中秋节),池朋、宝顶、那眉的“冬至节”。这些民俗节日的主要分布区域见图1。
图1 平朗乡民俗节日分布
一般而言,在行政区划上同属于一个居委会或村委会的一个或几个自然屯,会以居委会或村委会为中心,共同过同一个民俗节。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滩腰村在行政区划上归属于上颜村委会,但滩腰村并不过“十一节”(国庆节),而是过“八月十五节”(中秋节)。一个村(屯)具体要过哪一个民俗节,过什么样的民俗节一般由这个村(屯)的村民自行商议决定,其他村(屯)或地方政府一般不予干预。比如我所在的林公村,在1980年代之前过的是“五一节”(劳动节),后因(公历)5月1日正逢高温天气和农忙时节,村里会同周边几个村(屯)共同商议后,以笔山村委会为中心,统一改为过“三月三节”,且一直延续至今。在我的印象中,池朋、宝顶、那眉这三个村委会在1980年代之前曾经过过“新历年节”(公历1月1日),后来也统一改成了过“冬至节”。平朗社区的圩逢节(农历二月初二)在新时期乡镇文化建设的推动下,目前也已基本演变成为方圆百里彼具影响力的“鱼生节”,每年都从南阳、峦城、六景、飞龙、新福等邻近乡镇吸引大量群众前来赶圩和过节,可谓名声大噪,热闹非凡。
平朗乡的老祖宗们设立这些民俗节日的初衷,可能是要为家人团聚、亲友互访提供一个合适的理由和机会,且不同的村(屯)过不同的节日,这也为人们一年多次,甚至一月数次进行寻亲访友、团圆叙旧提供了方便。节日期间,寻亲访友的客人主要包括亲戚、朋友、同学、同事、战友等。对于到访的八方来客,家家户户都会扫榻以待,倒履相迎。不管亲缘近一些也好,还是血缘远一点也罢,都没有关系,来的都是客,都会热情接待;来客中只要有一人相识,其他结伴同来的、未约自来的、跟来带来的(当地俗称跟吃灵),即使与主人并不熟识,也都会被奉为座上宾,一视同仁地受到热情款待,这也体现了平朗人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的优良品格。
亲属关系
根据中华民族的传统,亲属是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按照平朗乡的地方风俗,三代以内具有血亲、姻亲关系的外族都是亲戚,旁系血亲和近姻亲的亲属关系见图2。
图2 三代以内主要亲属关系简表(图片引自百度百科)
国家法律所规定的亲属关系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孙子女和外孙子女、儿媳和公婆、女婿和岳父母,以及旁系血亲,如伯伯、叔叔、姑母、舅舅、阿姨、侄子女、甥子女、堂兄弟姊妹、表兄弟姊妹等。笼统地说,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姓外族都可称作亲属,通常指一定代数以内的任何血亲或姻亲。
平朗乡的亲属关系大体也符合这一体系,但在亲属称谓上却并不完全符合全国的习惯,甚至有些称谓咋听起来还容易令人产生混淆,无法按照常规逻辑来判断亲属关系,但若是仔细体会、认真分辨后,还是很明晰的。例如,祖父(父亲的父亲)在平朗乡叫做“公”,祖母(父亲的母亲)叫做“婆”,更上一辈的曾祖父(祖父的父亲)、曾祖母(祖父的母亲)才叫做“祖”,分别称作“男祖”、“女祖”,而再上一辈的高祖父(曾祖父的父亲)则叫男“吤”(读gè),高祖母(曾祖父的母亲)则叫女“吤”;平朗乡对父亲的称谓,除了称作“爸”、“爹”外,还有叫“叔”、“伯”的(可能是出于某种忌讳才如此称呼),此时再称呼传统称谓中的叔、伯,会带上其在同辈中的排行,比如叫“四叔”、“二伯”等,以示与父亲(“叔”、“伯”)的称谓相区别;此外,侄子(侄女)称呼婶婶不叫“婶”,而是根据叔叔在同辈中的排行第几,叫“几娘”,比如称呼二叔的妻子为“二娘”;结婚时,新娘叫“新妇娘”,结婚后则叫“新妇”,不再带“娘”字;妹妹称呼哥哥一般也不叫“哥”,而叫“舅”;侄子(侄女)称呼姑姑不叫姑,而叫“哶”(读miē)。外婆常常也叫婆,但一般会带上地名,如林公村人叫“颜村婆”,一般指的就是外婆,且表示外婆是颜村的,这种在外族亲属的称谓前加上地名(通常是村名)的称呼方式在平朗乡普遍存在,具有地方文化特色。
总的来说,平朗乡亲属之间的称谓有的符合全国性习惯,也有的独立特行,别具一格,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平朗乡常见的地方性称谓见表1。
表1 平朗乡主要亲属称谓表
父系亲属 | 母系亲属 | 兄弟姐妹亲属 | |||||||
称呼对象 | 称呼 | 自称 | 称呼对象 | 称呼 | 自称 | 称呼对象 | 称呼 | 自称 | |
父亲之祖父 | 祖 | 曾孙(曾孙女) | 母亲之祖父 | 外祖 | 外曾孙(外曾孙女) | 兄 | 哥、兄 | 弟 | |
父亲之祖母 | 祖 | 母亲之祖母 | 外祖 | 兄 | 哥、舅 | 妹 | |||
父亲之父亲 | 公 | 孙(孙女) | 母亲之父 | 外公 | 外孙(外孙女) | 兄之妻 | 第几嫂 | 第几叔(第几哶) | |
父亲之母亲 | 婆 | 母亲之母 | 外婆 | 弟 | 弟 | 兄(姐) | |||
父亲之姑姑 | 太 | 内侄孙(内侄孙女) | 母亲之姑姑 | 外太 | 外侄孙(外侄孙女) | 弟之妻 | 第几娘 | 第几伯(第几哶) | |
父亲之姑父 | 太公 | 母亲之姑父 | 外太公 | 姐 | 姐 | 弟(妹) | |||
父亲之舅父 | 舅公 | 外侄孙(外侄孙女) | 母亲之舅父 | 外舅公 | 外侄孙(外侄孙女) | 姐之夫 | 姐夫 姑丈 | 弟 舅爷 | |
姐之夫 | 姐夫 姨裔 | 妹 姨娘 | |||||||
父亲之舅母 | 妗婆 | 母亲之舅母 | 外妗婆 | 妹 | 妹 | 哥、舅 | |||
妹 | 姨 | 姐 | |||||||
父亲之姨父 | 姨公 | 姨侄孙(姨侄孙女) | 母亲之姨父 | 姨公 | 外姨孙(外姨孙女) | 妹之夫 | 妹夫 姑丈 | 哥 舅裔 | |
父亲之姨母 | 姨婆 | 母亲之姨母 | 姨婆 | ||||||
妹之夫 | 妹夫 姨爷 | 姐 姨孊 | |||||||
父亲 | 爸、爹、叔、伯 | 子(女) | 母亲 | 妈、娘 | 子(女) | ||||
父亲之兄 | 伯 | 侄(侄女) | 母亲之兄 | 舅裔 | 外甥(外甥女) | ||||
父亲之嫂 | 孊(读mǐ) | 母亲之嫂 | 妗孊 | ||||||
父亲之弟 | 叔 | 母亲之弟 | 舅爷 | ||||||
父亲之弟妇 | 娘 | 母亲之弟妇 | 舅娘 | ||||||
父亲之姐(妹) | 哶(读miē) | 内侄(内侄女) | 母亲之姐 | 姨孊 | 姨外甥(姨外甥女) | ||||
母亲之妹 | 姨娘 | ||||||||
父亲之姐夫 (妹夫) | 姑丈 | 母亲之姐夫 (妹夫) | 姨裔(姨爷) |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平朗人民的优良传统。一般而言,晚辈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主人见到客人要热情相迎。平朗乡尊老爱幼的传统在节日的座次安排上体现得尤为充分。用餐时,年长的一辈人,如啊公(爷爷)、啊婆(奶奶)、外公、外婆、舅公、妗婆或辈分更高的祖、吤等,会被安排在正厅(正房)的八仙台(桌)边就坐,得到长辈宠爱的儿童也可常常夹坐其中,但晚辈们则一般只能在大院、厢房、厨房甚至是露天平地上临时安放的圆桌旁就坐。好烟、好酒自然也要优先供应给八仙桌旁的长辈。上菜的顺序也是有讲究的,同样要优先上给长辈,然后是儿童、妇女,最后才是年轻的晚辈。上菜时,服务人员常常双手端紧托盘,游刃有余地疾行于不同的房屋和餐桌之间,给每一张餐桌运送菜品。随着那一声声吆喝,一盘盘、一碗碗、一碟碟、一罐罐色、香、味俱全的菜品、主食、配料和鲜汤就送到餐桌上来了。
特色美食
平朗地处丘陵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最适宜于农业种养,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可口的时令蔬菜,比如春、夏、秋季可长期享用芽菜(菜心)、空心菜(雍菜)、肉菜(芥菜)、红薯叶等新鲜蔬菜,而冬季则有生菜、茼蒿、大白菜等叶菜,这些蔬菜可以炒着吃,也可以烧汤,并常常是打火锅不可或缺的食料。腌制蔬菜在平朗也别具特色,大头菜、酸菜、酸笋、酸葔芒(腌制的芋头叶柄)也是平朗人民冬季饭桌上的重要食材。节日期间,除了供应常规的家常菜外,少不了也会有各种各样具有平朗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最常见的平朗特色菜品有鱼生、扣肉、白斩鸡(白切鸡)、柠檬鸭,以及传统美食大粽、粉利、裤头糍(蕉叶糍)、水圆糍、乌米饭(用乌饭叶浸出液蒸煮的糯米饭)、黄香饭(用黄香花浸出液蒸煮的糯米饭)等。配料,尤其是鱼生配料也是种类丰富,多种多样的,除了葱、姜、蒜、生油(花生油)、豉油(酱油)之外,其他常见的还有芫荽(香菜)、紫苏、辣蓼、荞头、鱼生草(鱼腥草)、山姜丝、柠檬丝、木瓜丝、萝卜丝、炸地豆(炸花生)等。当然,美酒配佳肴,自酿的土米酒(白酒)也是不可少的。平朗的米酒一般都是用当地自产的大米,配上甘甜的山泉水酿制而成,酒香而味醇,醉了也不容易上头。
不同的民俗节日对应的传统食品也略有不同,各有侧重,比如二月初二节会做黄香饭,三月三节做乌米饭,八月十五节做月饼(稔歌村过八月十五节还做圆榨粉),冬至节一般会包大粽。有关平朗的特色美食,在《水乡平朗》(第一册)里已有多篇文章作了详细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节庆活动
每个民俗节日的活动持续时间为1到2天。节日当日为正日,从早上七点就开始接待宾客,一般在上午七点至十点到达的客人,都能赶上主人家简单安排的“吃咹”(吃早餐),若是赶不上“吃咹”也不打紧,因为十二点左右就是午餐正席了,那是整个节日期间最丰盛的饭宴,人员最齐、菜品最全、酒类最足,在宾朋满座、热热闹闹的气氛中,人们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一顿饭能吃上2到3个小时,若是碰上贪杯的,或是喜好斗酒猜码、打赌玩游戏的,能从午间一直饮到天黑,真个是午餐未停休,晚餐又接头,应了那一句“日来犹半酣,夜去复酩酊”,而往往醉倒的,都是那些争强好胜却又不胜酒力的年轻人。
其实,民俗节日的活动方式远不止请客吃饭和喝酒聊天这么简单。在1980和1990年代,平朗乡传统民俗节日期间常见的活动内容还包括蓝球比赛、拔河比赛、趣味游园、猜灯谜、打土狗(斗蟋蟀)、放电影、唱戏等文娱活动,平朗街的圩逢节(农历二月初二)还曾举办过盛大的对歌(唱山歌)比赛、舞龙舞狮、武术表演等活动,给欢庆的节日增色不少。历史上,民俗节日还曾是青年男女相亲见面的好日子,真的是喜上加喜,喜牵连理。
此外,有的民俗节日还举行拜祭祖先、缅怀故人的活动,尤其是对新近逝世的亲人,其家人会在节日当天的上午,拎着各类贡品到坟前烧香、烧纸拜祭,表达对逝世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农村的很多家族都有专门拜祭祖先的场所,俗称“厅邸”,是安放祖先牌位的地方,逢年过节或有重大家庭活动,一般都要去拜祭,既是缅怀先辈,也是祈求老祖宗对子孙后代给予保佑。还有的村设有社、庙、祠堂,这往往是民间迷信神灵、祈求庇佑的封建产物,民俗节日期间也会有人前往祭祀,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平安。
与全国其他地方相同,一些全国性的传统节日也是平朗乡的民俗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元节(又称鬼节,农历七月十四)等。此外,在平朗乡的传统民俗中,还有许多与庆祝活动有关的事件,包括老人生日、幼儿得月(囡蔕酒)、婚姻嫁娶、子女升学(尤其是上大学)、购房买车、新屋入火等,这些活动一般都由举办方通过送请帖(结婚送红地豆)的方式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聚会庆祝,而送封包(红包)、送食品、送果品、送日用品往往是人情往来的主要方式,在记满人名、钱款、物品的厚厚人情薄中,透出的是亲友间浓浓的亲情、乡情和友情。因此,这些庆祝活动也构成了平朗乡乡风民俗的一部分,也承载着平朗人民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总之,平朗乡村村垌垌都有自己的民俗节日,这些节日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普及面广等特点,是自发性、普遍性、全民性的民间活动。每一次过完节,送走的是宾客,留下的是欢乐,还有无尽的问候、祝福、牵挂和思念。可见,民俗节对拉近亲情,增进感情,激发生活热情都具有健康、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平朗乡民俗节日得以长期存在和永续发展的意义所在。
后记
近日,有幸得到平朗同乡会几位名流才俊的赏识,以及《水乡平朗》覃着主编的鼓励,邀我撰写一、两篇有关对家乡风土人情感受的文章,经《水乡平朗》编辑部评议后若能通过,则有望发表在《水乡平朗(第二册)》上。这个请求多少令我有点为难,原因有三,一是自我1992年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后,在老家工作和生活的时间就很少了,偶尔时不时回去看望父母,通常也只作短暂的停留,每次谈起家乡的人和事,多数话题也仅限于我对青少年时期的回忆,对平朗乡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反而了解的不多;二是我是一名学理工科出身的科技人员,本来就是因为文科没学好才“弃文从理”的,语文功底浅薄,写作一直是我最感头疼的“苦差事”,虽然近年来也写了数十篇科技论文,但这些论文都是按照固定的模板写出来的“八股文”,实际上我对文学创作仍然不得要领;三是《水乡平朗》是一本发行量大,影响力强,具有一定文学色彩和地方特色的出版物,甚至一定程度上就是我们平朗乡的《地方志》,第一次给专业领域以外的出版物写文章,对于我这个在文学创作上还“不得其门而入”的小学生,内心难免有点望而生畏,深怕因自己表现不好,完不成任务而辜负了大家的期望。好在所有提交的稿件都有覃主编和编辑部的几位老师作最后把关,尤其是永忠三叔还答应帮我“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地去修改,我这才有勇气写了这篇以家乡传统民俗节日为题材,以我青少年时期对这些节庆活动的感受和记忆为基础的拙作,籍以表达一位身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平朗的思念之情。由于本文中对很多事件的描述都是基于我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和记忆,有些回忆可能与事实存在偏差,谬误之处还请读者原谅和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颜增光,广西横县平朗乡林公村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3-23 16: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