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生共同利益的想法是在我参加了一次创新思维课的讲座之后,主讲的教授尽管满头白发,年纪看上去也就四十多岁。他很认真的阐述着课程开设的目的,分享着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对实现课程预期目标的喜悦,溢于言表。一位教授对于教学如此的热衷,让我感到震惊。我边听边上网查阅教授的简介,原来他还只是一位助理教授。按理说,他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容易出成果的科研上,从而帮助他顺利获得终身教职岗位的。带着这个疑惑,讲座刚结束,我就与教授聊了起来。面对我无穷尽的为什么,他耐心地进行解答。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说,“我当然会努力做科研,但我非常喜欢教学,我觉得教学是教授必须承担的任务。”不仅如此,他还会经常去旁听同事的课,一起探讨教学的方法。他看我不甚理解的表情,补充说,“只有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教好学生,每个人都为系里做点事,我们系、学院才会赢得更好的声誉,从而可能招到更好的学生,我们教师也能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后来,只要有机会与教师交流,我就会问到他们为什么会热心去参与教学、参与青年教师的指导,去参加学校各类会议,甚至于参加别的老师的科研项目申报会等。尽管答案形式多样,但在我脑海里,共同利益的概念越发清晰。
再有一次,我参加学院关于切萨皮克湾(Chesapeake Bay)环境治理的进展报告会。来自学校不同专业的18位教师和学生,每人6分钟的陈述,从科研、实践等多个环节全方位的总结近些年来的进展、成绩和不足,以及未来工作开展的方向和重点。会后,我了解到,参与海湾环境治理的人成百上千,还有很多人在做公益性的事情。我问作为项目协调人的农学院国际项目部主任Miller教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都热衷做这些呢。他说,马里兰大学承担这项工作是义不容辞的。做好了工作,既提高了科研水平,又解决了实际问题,还提升了学校声誉。随后,他又解释说,“学校名气越大,教授们就能更好地去获得项目,有项目就有经费,这是个良性循环啊。”
在我所居住的社区,也遇到这样的例子。冬天的周末,我打算去屋后的树林里拣点枯树枝,准备把壁炉点着,烤烤火。房东知道后,赶紧制止了我。他说,你若是被邻居举报,就会因违反森林保护法而被抓走。房东又陆续和我说了好多,比如自家屋前的草坪若不及时修剪要被罚款;洗过的衣服要用烘干机烘干,不能晾晒在屋外等等。我一直在多方探求,不碍着邻居的事,为什么会被举报呢。后来,和社区的一位老奶奶聊天才知道,若是破坏了小区的环境,或者小区出现了恶性治安事件,除了会影响到居民正常生活外,还会导致小区的房价贬值,小区每家每户得利益都会受影响,这不是共同利益么。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5 0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