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jcnef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jcnefu

博文

“胡克”和“列文胡克”,两位历史牛人!

已有 32214 次阅读 2015-1-29 12:41 |个人分类:科学研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万有引力, 罗伯特, 中文翻译, 光学显微镜, 胡克定律

初中的时候,植物学老师告诉我们,胡克(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光学显微镜观察软木塞的切片,放大后发现一格一格的小空间,就以英文的cell命名,成就了一项伟大的发现。实际上,他观察到的细胞早已死亡,仅能看到残存的植物细胞壁,而真正首先观察到活细胞的,是列文胡克。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一下两位牛人:

 

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又译胡克,1635年7月18日-1703年3月3日),英国博物学家、发明家。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他提出了描述材料弹性的基本定律——胡克定律,且提出了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关系。在机械制造方面,他设计制造了真空泵、显微镜和望远镜,并将自己用显微镜观察所得写成《显微术》一书;“细胞”的英文:cell,即由他命名。中文翻译后即称为细胞。胡克一生涉猎广泛,在力学、光学、天文学等诸多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胡克在仪器的制造和改进方面的特长,早在其作为玻意耳(自然哲学家,把化学确立为科学的人)的助手时就显露出来。由于胡克和玻意耳对英国皇家学会起着积极的作用,因而人们称颂他们:“如果说玻意耳是皇家学会幕后的灵魂,那么胡克提供学会的就是双眼和双手了。”因此,胡克因其兴趣广泛、贡献重要而被某些科学史家称为“伦敦的莱奥纳多(达芬奇)”。

   胡克热爱科学事业,并为此奉献了一生。他研究的面十分广泛,如建筑、化石、气象等,他都有所涉猎和贡献。但作为科学家的素养,胡克还缺少熟练雄厚的数学与逻辑推理功力作为进行研究和思维的武器,这样便不容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透彻地分析与解决问题。这也是胡克与牛顿、惠更斯相比的逊色之处。

 

列文虎克(荷兰语:Antoni van Leeuwenhoek;1632年10月24日-1723年8月26日)安东尼·范·莱文胡克。是一位荷兰贸易商与科学家,有微生物学之父的称号。最为著名的成就之一,是改进了显微镜以及微生物学的建立。他在2004年票选最伟大的荷兰人当中,排名第四,高于第五伟大的伊拉斯谟(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

    他通过手工自制的显微镜,首先观察并描述单细胞生物,他当时将这些生物称为“animalcules”。此外,他也是最早纪录观察肌纤维、细菌、精虫、微血管中血流的科学家。尽管他缺少正规的科学训练,但他对肉眼看不到的微小世界的细致观察、精确描述和众多的惊人发现,对18世纪和19世纪初期细菌学和原生动物学研究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在他的一生当中磨制了超过500个镜片,并制造了400种以上的显微镜,其中有9种至今仍有人使用。

    胡克的生平十分传奇。胡克初中毕业后,做了镇政府的一个看门人。他年轻力壮、精力旺盛,工作又相当清闲,所以不得不另外找点活来打发多余的精力。他选择了磨镜片,这个活又费时又费工,足够他打发时间了。他磨呀磨呀,一直磨了60年。他的锲而不舍使他的技术渐渐超过了专业磨镜师。他磨出的镜片,放大倍数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时代。这么高的放大倍数能干什么呢?他无聊地把镜片贴到眼睛上:啊!他顿时倒吸了一口气——一个惊人的微生物世界出现了! 所以,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了高深莫测的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并得到了英国女王的接见。

    两位划时代的伟人,自然科学领域的巨人,通过坚韧不舍的追求,精心的设计,细致的观察,做出了惊人的发现,大大地推动了人类自然科学领域的进步。朋友们,我们又多了两个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http://zh.wikipedia.org/wiki/安東尼·范·列文虎克

http://zh.wikipedia.org/wiki/罗伯特·胡克

http://baike.haosou.com/doc/1159118.html

http://baike.haosou.com/doc/5727366.html

http://baike.haosou.com/doc/1377177.html

http://zh.wikipedia.org/wiki/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

http://wenda.haosou.com/q/1362761144062132?src=13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51822-863767.html

上一篇:高校教师,“放假”还是“假放”?
下一篇:也谈深圳滑坡事故--《千与千寻》中的一个场景成了现实
收藏 IP: 122.65.58.*| 热度|

7 吕喆 王振亭 徐传胜 李轻舟 戴德昌 余昕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