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liu888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angliu8888

博文

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区别

已有 19552 次阅读 2012-4-2 09:11 |个人分类:教育研究|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创造力, 创新力

Normal 0

前两天看一个博客论述本科生有无限的创造力。其中一个回复说“本科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了“。该文博主表示支持。看了这个,有感而发写下以下的东西。创新力和创造力是两码事,这两个力差了十万八千里。

中文里的创新二字本身就是一个人工装配出来的词,它的英文对应就是”innovation”。因为创新和创造共享一个“创”字,很多人就顺理成章的认为创新和创造是关联很强的。“创造”在中文里是个含义丰富的词,大到创造未来,创造历史,小到创造价值,创造性思维。很多人以有创造力而自居。

会创造的人是不是自动会创新。为什麽大学研究院创造很多的垃圾科研和内容新颖的鸡肋论文?为什麽很多国内国外的科研人员做不出乔布斯式的创新?为什麽很多研究人员,学生,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很低,找不到创新的门?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把创造力误解成了创新力。

创造力和创新力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虽然他们都分享一个“创”字头。创新的定义就是“发明有用的东西“。这个定义包含起码四个很深的意思,

-         创新的东西要有功能,有“用处“

-         创新的东西要被别人用上(如果一个东西有“用处”但没有人愿意用,也不是创新)

-         发明,顾名思义,包含不明显性,独特性。但是如果一个发明只拿到了专利证书但是最终没有用,还不能叫创新。

-         “新“。新是和什麽比的?比如一个本科生,课外产生一个好的点子,自认为自己很有创意。可是这个本科生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这个点子也许三百年前就有人产生过了,或者这个点子工业界十年前就有高人想过了,或者别人在国外想过了。这个点子,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认可为创新。因为它从世界角度不新,从历史角度不新。这个点子对这个本科生是新的。这里,可以说这个本科生有点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但是创新力尚且为零。(这种情况,不仅对本科生,对任何人(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其实都适用。)

创造力是以个人为主体丈量的。每人头脑中有很多知识。如果一个人产生对自己来说新的知识,新的设计,新的观点,都可以成为创造。但是一个人头脑中产生的新东西不自动就是对世界的新东西。创新力是以世界为主体丈量的新只有一个标准。世界有七十亿人,有五千年的人文科技历史,有成千上万的研发人员和公司企业。创新的新,是要可以摆在世界的桌面上的新。

世界上很多人有创造力,但是没有创新力。就像一个九岁小孩子欣赏自己胳膊上长出的肌肉,自我感觉良好。可是这点肌肉离世界台面上的较量还很远,比如举重奥运比赛上拿名次。这个小孩的肌肉(“创造力“)和世界级的肌肉(”创新力“)之间还有天壤之别。这个刚长肌肉的孩子,如果自认为自己是世界级,或者会顺理成章的混成世界级,就会很可笑。任何人,包括博导和正教授,都不能指望自己拍脑袋的突发奇想是世界级的。任何人不能指望自己头脑中的想法从来没有被别人考虑过。科学的道路上没有火箭,没有自动步行带,没有彩票。

现在世界知识爆炸。如果一个人凭本科和研究生修的几门课程,凭在象牙塔的真空里想象的研究,凭拍脑子的“点子”,就认为自己具备了创新力了,那就十分的短见。高中,大学,研究生的课程对历史,对工业,对实践的涵盖极少。这些知识也许可以构成创造力的基础,但是创新力需要起码数十倍的修行。创造力需要有对历史,世界,技术的全面了解,需要亲历躬行的实践,需要去亲历失败。

创造力是周末爬香山的能力。创新力是爬珠穆朗玛峰的本事。创造力是完成五公里晨跑的能力,创新力是拿世界第一的能力。创造力是自娱自乐,创新力是世界级,专业的创造。创造力不等于创新力。创造力只是创新力的一个基本元素。

总结:创造力是自己说了算的,创新力是世界说了算。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的创造力,但全世界量创新力的尺子只有一个。不要把创造力当创新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2132-554493.html

上一篇:How to write a proper scientific paper
下一篇:新书介绍:突破创新禁区
收藏 IP: 70.131.58.*| 热度|

7 张伟 曹聪 刘立 孔梅 MassSpec1688 nuodao cnximerrain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7: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