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纪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otusboat http://gs1.dlut.edu.cn/Supervisor/ZHAOJJ.page 专业计算物理

博文

高校师资聘用的出身歧视:起因,弊端和解决方法 精选

已有 22764 次阅读 2011-10-21 00:4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歧视, 本科, 师资, 院校, 人才聘用

科学网孙广东网友的博文:为什么歧视出身卑微的年轻人?-(非211院校鞋童的迷茫),引出了一个目前高等学校(特别是985,211院校)在师资聘用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就是过分强调所谓第一出身(即本科出身)。最近,本人的一个博士生也深受其害。尽管博士期间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6-7篇本领域的主流刊物论文(影响因子大致在3左右)外加一篇影响因子9左右的ACS NANO,获得了教育部首批学术新人奖,但是因为出身较低(渤海大学),留校一点希望也没有;而我校同期聘用的新科博士,单论科研业绩恐怕多数都不及。因为,本人最近特意了解了其他一些985和211院校的情况,发现这方面的政策大同小异。基本上不是985(211很多时候也不好使)出身,就很难成为重点高校的教师,除非你从海外留学归国且科研业绩非常突出。

让我们先分析一下这种出身歧视的起因。第一个原因,当然是现在高校教师的位置供大于求了。每年量产的博士远远超过高校能够扩充的编制。因此,搞一个第一出身的办法一刀切,可以让领导和专家在筛选人才时候少动很多的脑筋,省去很多的麻烦。其次,通常本科学校越好,意味着大学教育的底子越扎实,更能胜任未来的教学和科研岗位。再有一个潜在的原因,出身好学校,意味着在学术界具备更有利的社交网络,在未来的学术江湖中才更容易立足,更容易有人帮忙。第四个原因,是高校的管理层担心,这些本科出身差而科研业绩好的博士生,很可能工作成绩是靠导师带出来的,他们本人的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仍然不足,未来的后劲不够。平心而论,站在校领导的角度,这几点考虑都有一定道理的。

事实上,英雄不论出身。如果统计一下50岁年龄上下的两院院士,会发现相当一些人都不是985的本科毕业。如果按照今天的政策,他们连成为重点大学教师的资格都没有了。

如果仔细分析,这种歧视政策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就是出身低而科研业绩突出、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博士生直接流失。事实上,以目前国内一般高校的青年教师待遇,想吸引出身好而科研能力又很突出的优秀博士生,并非易事。这种由出身一刀切政策,往往会导致人才的逆向淘汰;即出身好(985或至少211)但是科研能力平庸的博士生,具有更多的机会成为高校教师。更可怕的是,这种政策的持续执行对于在读的研究生所带来的心理影响。对于出身差的同学们来说,反正他们再努力也没啥希望,不如干脆破罐破摔,还落得清闲;而对于出身好的同学们,只要稍微做点成绩,就有希望留校或进同类或低一层次的高校,因此不必非常努力。最终的结果是,
受到出身歧视政策的影响,无论出身好坏,研究生中相当一部分都没有努力学习和科研的动力了。因此,这种出身歧视,应该得到扭转,否则讲会极大影响广大在读研究生(其中来自非985、211的占很大比例)对科研的积极性和乃至对人生的追求。

那么,有什么可行的办法呢?

个人以为,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得改变高校年轻教师的聘用体制,效仿欧美的博士后 + tenure-track助理教授制度;而不是我们现在的博士一毕业就当讲师(淘汰率极低,基本上是终身制)。在这样的体制下,给予出身好和出身差的博士毕业生同等的竞争机会。不管出身如何,经过至少一期的博士后和tenure-track的试用期(加起来长达7-8时间),一个人的教学能力、独立科研能力、选题的能力、申请经费的能力、指导研究生的能力,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考验。事实上,国内少数高校的一些院系已经在这样做了。

最后补充一点:这里没有对出身好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反向歧视的意思。在统计上,一个人的出身(本科基础教育)越好,他/她在未来科研生涯中成功的机会就越大。只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个统计规律的存在,就把出身差(其实就是高考成绩低)的众多优秀人才统统都拒之高校师资队伍的门外。很多出身和基础较差而后来科研业绩突出的同学,往往付出了比别人更多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他们的勤奋刻苦精神是旁人所不及的。同时还有一种可能不容忽略:有相当一类人不善于考试,但是在科研中具备较强的创造力,有可能完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Tenure track在中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3322-499199.html

上一篇:谈谈高校研究生的待遇问题
下一篇:呼唤适合中国国情的Tenure-track制度
收藏 IP: 61.190.88.*| 热度|

92 刘艳红 王春艳 孙广东 李永丹 赵凤光 马臻 姜如 尹鸿鸣 马红孺 肖重发 梁建华 李兆林 刘宇 於鑫 李梅 黄富强 马国林 李祯 杨海涛 张亮 颜伟 季斌 许培扬 蒲生彦 于锋 陈苏华 丁凡 秦川 于全耀 孙长庆 林绪波 陈毅红 陈尚斌 朱志敏 刘剑 李明 张亮生 王吉林 肖振亚 李秋生 方琳浩 孟凡 李刚 王鹰 陈斌 刘长柱 王汀 石磊 陈小润 唐常杰 董志刚 毛克彪 刘守胜 胡林 郭保华 徐耀粘 张彦斌 徐耀 王秀萍 王先驱 褚昭明 张强 王志杰 袁明龙 吴志峰 吴迪 刘庆丰 李力强 朱长青 王晓文 刘爱民 cywpeak uneyecat xqhuang yflchx micalhe seh123 gw0205 zhouguanghui vangue xiaocao81091 特古力 ggwwzka xiaoqiangfeng zdzszl bridgeneer dawnlight gladgod niubizationl sunxun11 chenhaihua9 lan660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3 0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