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学生们为什么不快乐? 精选

已有 16020 次阅读 2023-3-7 08:17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生们为什么不快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老百姓生活不断改善,而青少年学生又是每一个家庭最重点照顾的对象,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毫无疑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学生们好像并不感到快乐,许多人感到的还是很不快乐。

各类学生都想法当然并不一样,各人有各人的烦恼。研究生怕做不出好的工作,发不出论文。本科生怕找不到工作、考不上研究生。最烦恼的还是中学生,包括高中生和初中生。

中学生们从早晨早起到半夜晚睡,一直在忙于学习,忙于读书做题,这样的忙碌引起劳累,固然不快乐,但是他们最大的不快乐,恐怕还不在于劳累,在于不自由。

什么不自由?就是不能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不能在自己愿意的时间里,做自己愿意的事情。一个人在从事他所志愿的活动,即使再苦再累他也心甘情愿。而被强迫做他此时不愿意做的事情,总像是奴隶劳动一样。这大概是人的本性。

从清晨被唤醒到半夜被要求睡眠,他们的每一分钟,都是被学校教师或家长所安排好的。他们必须按照教师或家长的安排去做,而且怎么做、先后的次序、做得到的结论,都必须听教师或家长的。他们必须循规蹈矩,没有一件自己能够说了算的事情,没有一点自己可以发挥的想法,不能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他们能够快乐吗?

俗话说,七岁八岁狗都嫌。为什么七岁八岁那么令人讨厌呢?婴儿出生时,除了会呼吸、会吃奶、会拉撒、不舒服了会哭喊之外,大概什么都要模仿大人,从大人那里学习。一直听大人的,到了略大一点,他们有了自我的意识,想自己作一回主,可是能力不够。到了七岁八岁,自己能够动动了,但是思想和动作能力又很差,于是就胡作非为起来,做一些在大人看来完全是违反社会规范的事情。这时候,应当教育他们懂得必要的社会规范,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但是也不能管得过死。

到了青春前期,少年们又都有一个叛逆期,好与大人们对着干。为什么叛逆?这是人类成长的一种表示。动物长大了,要独立自主,要离开父母单独闯天下,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也是生物物种能够在地球上继续存在的条件。人也是如此,不能永远在父母亲的保护之下,他要有独立的意识,不能总是听父母的,于是就表现为叛逆。

不听大人们的,好不好呢?完全不听当然不好。家长在社会生活的时间长,学会了很多社会生活的知识,懂得了社会生活的规则,这是在社会中生活的人们所需要的。

但是,完全听大人的更是糟糕。首先,不想完全听,是一种生物的本能,这是叛逆期的特点。这是生物进化所造成的,一点不让叛逆,一切都管得死死的,当然令人不快乐,到一定年龄要独立了,这就像生下来就要呼吸要吃奶一样,天经地义。所以 ,被管得死死的令人不快乐,是自然的事情。

更重要的,小孩子的自主意识,也与他的思想发展、创造能力有大的关系。少年儿童在一起玩耍,是他们最高兴的事情,也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最好机会。管得死死的,就抑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过了这个时间点,再想培育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不容易了。

如果我们把他们完全管得死死的,一切都完全按照大人的安排去做。那就会使他们不高兴不快乐,思想压抑。弄得不好,甚至走向反面。

我们常常说要顺乎自然,要按自然发展的规律办事。而现在我们所做的,却正好逆乎自然,把小孩子的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安排得死死的,不让他们越出雷池一步,这是违反自然发展规律的作为。

我们的孩子们现在不快乐,有这么多小孩子抑郁,出现精神方面的问题,甚至轻生或走上反社会的道路,与我们如今不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不说没有关系。

当然,大多数孩子是听话了,因为他们被告知,听话才有好的前途,有名有利,何乐而不为之,而不听话没有前途,没有好果子吃。这样的训练当然是有效的。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得我们的听话的“好孩子”都失去了创造性,他们只是一些机器,没有独立的思考习惯,能吃苦学习,容易成为驯服而熟练的工具。要考试,只要给他们一个范围和两本学过的教科书,他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考出一个优秀的成绩。至于创造性的工作,那就很对不起了。这样从小学、中学、大学上来,经过十几年读书考试严格训练仍然选拔出来的研究生,你还指望他们有多少创造性吗?

我们现在的学校,把学生管得太死,从早到晚,都安排得满满的,几点几十分到几点几十分干什么,都规定了。那是不行的,要有很多让学生自由安排的“课外活动”时间,要真正的让他们自由活动,自主安排。要让学生们自己在一起玩,想玩什么怎么玩,都由他们自主,只要不超出一定的范围,教师或家长就不要去干涉。

当然,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需要很多条件,包括硬件特别是软件(如法令法规),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

每天有若干小时的自由安排得时间,是使得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人的一生,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就像两三岁学话六岁换牙一样,过期了再补往往是困难甚至做不到的。很多习惯包括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也是在少年期养成的。我们现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遵循客观规律办事,这是很糟糕的事情。

如今我们看到了人们缺乏创造性,看到了一些使人缺乏创造性的社会条件,这是好事情。如何使得人们能够不要从小就被泯灭掉创造性思考,如何让少年养成和保持旺盛的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还真是一个值得大家考虑的大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379189.html

上一篇:杂说古今衣食住行(10)屋舍与文化(下)
下一篇:杂说古今衣食住行(11)传统民舍的结构
收藏 IP: 124.133.101.*| 热度|

37 黄永义 刁承泰 郑强 李学宽 杨学祥 曾正容 张俊鹏 鲍海飞 谌群芳 武夷山 王安良 尤明庆 聂广 孙冰 钟定胜 高峡 焦飞 李斐 璩存勇 居世灵 周忠浩 郑永军 高友鹤 史仍飞 王勇 郁志勇 王成玉 张勇 关勇军 刘建兴 葛素红 逄焕东 刘浔江 周阿洋 汪凯 范振英 guest518912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