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经历对人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元旦已过,春节将至。每年这个时候,烟花爆竹是否应当继续禁放的问题,总是会在网络媒体上激起一阵波澜。有人希望继续禁放而有人则主张开放。
主张开放的人所说的一个最主要观点,是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过春节的传统习惯,是老百姓欢欣喜气过节的象征。没有了满天飞舞的烟花,没有了震耳欲聋的炮声,还像什么过年的样子。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漫天飞舞五彩缤纷的烟花和震耳欲聋的鞭炮,确实是春节期间特别振奋人心的景象。对于生于60、70和80年代的人们尤其如此。他们的青少年时代,就有这样的对春节的美好记忆。而这样的大规模燃放烟花爆竹就形成了他们对“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过春节的传统习惯”这句话的深切理解。限制燃放甚至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对于很多人来说,简直是一种很痛苦的事情。
同样的一句话“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过春节的传统习惯”,在我的理解中,却不是“漫天飞舞”和“震耳欲聋”。因为在我的青少年时代,并没有这样的燃放。
我从小生活在江南城市的市中心,那里鳞次栉比的都是个体小商户和小手工业者或小手工艺者。基本上是家庭夫妻经营,略大一点的店铺可能雇佣一两个伙计或招收个别“学生意”(学徒)。由于战争和政权更迭,这些商店都很萧条,好一点的也仅仅能够勉强度日维持生存而已。后来,小商户及小手工业者、手工艺者都“合作化”了,街上大多数“门面”都成了“空门面”。人们拿着每月三十来元的低工资,维持着多子女的家庭生活。所以,过春节最重要的事情是多弄一些好吃的,以改善生活,当然还需要紧缩开支留出一些钞票给孩子们做衣服鞋帽以欢度春节。这样,有好吃的和穿新衣服才是过新年的传统。至于放炮仗,主要是“公家”单位的事情。
公家单位在元旦春节前,会在门口用粗大的毛竹扎起来牌楼,插上松枝,挂上灯笼。有时候也会放几个“高升”。听到“呯、啪”的声音,多会聚拢一些人,来看热闹。而敢于用手拿着炮仗,用香烟点者药线而放“高升”的小伙子,似乎是很得意的“勇敢者”。有时候,也会放一串小鞭,放完之后,就有小孩子上去捡那些被震下来而没有炸开的小鞭炮。
一般的家庭,很少有人会买炮仗去放,因为这“呯、啪”两声,毕竟就是一顿饭钱。只有很少几户人家能够在除夕晚上临睡前放两个“关门炮”或者大年初一早晨放两个“开门炮”。
新年期间,听到的炮声,多为小孩子拿着香去点着那些拆散的小鞭炮。东听到啪的一声,西又听到啪的一声。
直到1960年代,我到了北京读大学,才在天安门广场上,亲眼见到了“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色。但是那毕竟只是全国的唯一。
这就是我小时候对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传统的记忆和理解。因此,没有满天的火树银花,没有震耳欲聋的炮声,对我来说,决不会有什么失去了传统的痛苦。
同样一个“传统”,同样在一个国家,对于不同时期的少年人,会留下不同的印象,从而对如今是否可以燃放烟花爆竹的问题,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感情色彩。
再说另一个少年时养成的习惯或爱好。关于读书,我小时候学习很轻松,家长从来没有督促我去读书做作业。那时候家里孩子只要在学校读书能够及格,不留级,不与同学打架,不在外面“闯祸”,家长一般都不会多问学生的情况,更不会让学生去“开小灶”。我因为家里经济情况拮据,没有任何零花钱,所以没有自己去花钱消费的可能。闷在家里就只能找任何可能找到的书籍来阅读。小学的时候,最容易看懂的是哥哥的初中历史和地理教科书。我把家里可能找到的任何有字的读物都拿来看,包括旧社会里家族办婚丧事的“礼簿”,甚至贴在墙壁高处的旧报纸都站在凳子上去读一读。这就是因为那时候,读书要求不高,空余时间太多。当然,那时候自己读书没有人指导,随便读,有些书读不懂,不感兴趣,也就没有办法读下去,从而只是乱读罢了。
但是,这样的经历倒是养成了爱护书籍的习惯,只要是书,绝不会随意丢弃或损坏,看到有破损的就要想办法粘起来修补一下。自己读书,一般也不在书上乱画,只有个别地方会改正书籍印刷出现的错误,以及极个别情况下写几个批语。对于自己读过的书,也都视若珍宝,不肯舍弃。而至今老了,眼睛不好了,但是看到一些自己不懂的东西,还是想办法克服困难争取看看能不能还读进去一点。实际上很多时候也知道,多读一点,除了自己知道以外,也没有任何用处。但只是已经养成一种习惯,阅读只是消遣,藉以度日而已。
如今的小孩子与我小时候的经历完全不同了。他们从开始学习说话的时候就左右都是书。因为如今的书籍简直太丰富了,家长们在书籍方面也从来没有吝啬过。所以小孩子也从来没有把书当作什么珍贵的好东西。从上小学开始,甚至更早的时候,许多家长就强迫小孩子读书写字,小孩子也不得不读书写字做作业。由于被强迫去做,很多孩子从小学就讨厌读书,只是没有办法,在家长和老师的威逼和利诱下,不得不读书、做作业。他们中的不少所谓好学生只是希望考试取得好的分数以得到大大的奖励,他们需要的是好的分数,至于脑子里记得了些什么并不重要,考试完毕全都忘记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考试的结果,或者得到什么文凭,或者得到什么奖励,有了文凭和奖励,比什么都重要。书籍以及书籍中的内容不过是取得文凭和奖励的“途径”,他们心中只有目标,途径并不重要,经过之后忘记也就忘记了。很多学生甚至在中学毕业时撕毁会焚毁他们曾经读过的书籍。当然,话也要说回来,有些书籍、练习册也确实没有什么用处。读那些书籍做那些练习实在也只是浪费青春罢了。他们本身也并不想读什么书,只是没有办法,被逼着才不得不读书。
一旦他们从学校毕业,没有了必须读书学习的压力,也就再也不会去读什么书籍了。他们更愿意去打牌、搓麻将。
我小时候知识封闭,没有什么书好读。古代的东西是“封建主义”的,外国的东西是“资本主义”的,所以,这些书都不容易读到,报纸上也没有多少外国的事情,所以,我们大多孤陋寡闻,只知道一些教科书上的知识。那时候,说话也不能随便乱说,从小在家里在学校都教育森严,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能插嘴。而略大一点以后,在社会上更是看到了许多祸从口出的例子,所以,我们这一代人长大后大多数缺乏见识且胆小怕事。一件事情来了,先看看长辈或年长者的脸色,听他们的意见,如果有领导在,要先听领导者的指示。虽然有一段时间,大家都起来“造反”,说“造反有理”,但是,说实话,这种造反也只是听从指示的造反,我们这一代人中,实际上有质疑精神、真正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实在是少而又少。
而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却完全不是这样了。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就比较开放,接受的思想、看到的书籍,从网络上得到的知识,是我们小时候完全想象不到的。他们又大多是少子女甚至独生子女,家长或教师对他们的意见一般都尊重至少也是能够听一听的。他们经历的时代又较少的因言获罪,所以,他们敢于发表意见,敢于挑战已有的权威,至少比他们的长辈敢说多了。这方面,我们就远远不如现在的年轻人。
人们在少年时的经历,在少年时养成的习惯,往往会影响他们一辈子的生活。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时代的少年人的经历、思想和生活习惯也不同。我小时候,少年人的生活是贫困的,缺衣少吃,营养不良,身体瘦弱,知识结构封闭贫乏,但是,家长对小孩子的要求也不高,只希望他们将来能有饭碗,自食其力,成家立业,养家活口。少年人的生活相对宽松,有足够的时间做自己认为快乐的事情,因此,少年人的精神是愉快的。
现在的情况起了极大的变化,少年人的物质生活是充实的,他们有足够的营养摄入,不用担心衣食及各种用品,他们的身体是壮实的。但是,家长对他们赋予了太多的希望,希望他们出人头地,但是大家都想出人头地的结果就是剧烈的相互竞争,少年人不得不刻苦地背书做作业,他们不能实现自己的爱好,很多人也就没有了爱好。日复一日地背书做作业,实在是非常痛苦。所以,生活条件优越的他们并不感到幸福,很多孩子讨厌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心理将非常不利于他们长大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总之,现在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确实出现了大的问题。不作大多改变,难以培养出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这个大问题,真是必须加以正确对待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3-30 2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