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国科学院的徽标想起的
中国科学院的徽标,在中科院的公众号《中科院之声》上看到很久了,知道那是中科院的标志。那天,突然想起来,我过去也在中科院下属的大学里生活了六年,怎么没有见过这个院徽?这个徽标是什么时候有的?中间的图案有哪些含义?
好得如今网络上都有这些信息,于是就查了一下。原来,这些院徽是1987年决定制作而在1989年正式公布的。虽然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了,但是,我在中科大读书是在1960年代的事情,当然不可能见到这个院徽。
中国科学院院徽的外环为首任院长郭沫若先生的手书“中国科学院”字样和它的英文。郭沫若先生也是中科大的首任校长,对于他老人家的笔迹是再熟悉不过了。当初进学校拿到校徽,首先就是学写校徽上郭校长的漂亮潇洒的字体。六七十年以来,凡带有“中国科学”四个字或者与之相关的学校、出版社、刊物、图书馆等的名称,差不多都是他的笔迹。
郭校长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特别关心和爱护,当年在学校的时候,不幸遇到了十年内乱,大大小小的干部都被“炮打”而郭校长受到了全体师生的一致爱戴。郭沫若院长对科学院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的专家都很尊重,所以他在中科院的各研究所都有崇高的威望。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郭老已经重病在身,但还是以他的名义发表了让全国科技工作者欢欣鼓舞的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
院徽的环内是由六个晶体组成的一个物质结构图案,象征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六大学科融汇和结合的基础作用;中间自然形成一齿轮,象征基础科学凝聚、派生的技术科学的推进作用。
或许我愚笨,中间那个东西是六块晶体我真是没有看出来,以为这是一个整体的六角形状,更搞不懂为什么六个角还有些歪。也正是看不出来那是什么,我才去网上查,那院徽中画的是什么,它有什么象征。话也要退一步说,要在这样抽象的简单平面图形上表达六块晶体并不容易。一般而言,抽象的图案也大多要看了说明才可以懂得图案的含义。
这六块晶体代表数理化天地生六个基础学科,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做科学研究,应当非常重视基础学科,做基础研究。
基础学科的一个大的突破,可能会引起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而科学技术的每一个进步的取得,都需要科技人员具有较好地基础知识。
如今的学科很多,涉及到的知识几乎无穷无尽,但是,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发展这些学科,要在这些学科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特别是较大的成功,需要从业人员有较深厚的基础学科的底子。
古人把树木的根称为本,我们做任何事情,最要紧的东西就称为“根本”。古人又把墙的根脚称为基,把柱子的基石称为础,基础就是建筑物的根本。树木要根深才能叶茂,打好的基础才能够有高楼大厦。没有基础,那是空中楼阁,是糊弄人的东西。基础打不好,建筑物也不可能牢靠。所以古人说“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所谓基础学科实际上也就是整个科学大厦的根基。所以,要发展科学技术,必须重视基础学科。
数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深入研究人文学科的基础。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是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化学所研究的是我们人类所能够直接感知到的这个物质世界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学习了化学才能够真正理解这个物质的世界,才能创造出新的物种。没有新的物质种类,要改善人类的生活和命运只是一句空话。
数理化实际上又是基础学科中间最基础的东西。有了这个基础,再学任何一门科学或技术都较为容易。人们过去所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中科院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在它的徽标上强调其基础数理化天地生的重要性,强调这些基础学科的结合和融会贯通当然是十分正确的。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使被教育者有良好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学校不是职业培养所,不能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针对其特定的职业以及从学校毕业立即就能够胜任某一个特定专业的工作。而人也不可能一生就从事某一项特定的工作。只有具有良好的基础,学生才能够尽快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并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优秀的甚至有创造性的工作。
数理化天地生是传统自然科学的基础,作为现代社会的成员,学校培养的学生还应当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退一般说,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自然科学,人们也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
要学习,首先要与人交往,无论是口头上的还是书面的交往,为了更好地交往,都需要有良好的语文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语文确实是最重要的基础。有些学生不会做数学题,实际上是没有看懂题目。当然,学数学也有利于学好语文,语文人们说话、写文章都要讲究逻辑。所以,语文和数学确实是最重要的两门学科。
人要在社会上生活,就要讲究社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做科学研究,也必须遵纪守法,要讲科学道德。
讲究道德素养,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并不是仅仅靠读几本书、上几节课,学习一点知识就能够解决问题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更重要的长期的实践。
所有这些,都是为人的基本素质素养,这些素质的培养主要应当在其少年期进行。人在少年期养成的各种素质,往往能够影响人的终生。也就是说,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与大学前期是打好人生基础的最重要时期。我们需要在学生的少年时代打好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牢固基础,养成好的思维、生活和学习习惯。
实际上,经过全世界(当然也包括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现在的课程设计,也基本上把这些基础学科确定下来了。中学的每一门课程以及大学的主要课程对于学生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用的,都是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基础。他们的正确而良好的思维方法、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的言传身教。
值得注意到是,如今我们的教育真的是问题很多。从小学、中学开始,一直到大学,学校只是追求学习成绩,而所谓学习成绩,也只是考试的分数。为了提高成绩,实在是不顾一切,牺牲了学生健康、牺牲了学生的道德,妨碍了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很多学校放纵甚至鼓励学生弄虚作假。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都没有在真正给学生打好为人的各种基础而努力,只是一味地做题,应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把基础打好的,实在很难。
现在国家提出的中小学生减负政策,应当是十分必要的。如何让学生从一味追求考试成绩的迷途中解放出来,是一个极大的问题,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我们还是需要解放思想,不能总是囿于旧的考试第一、成绩第一的思维习惯,要跳出这个旧框框,寻找新出路。
中国科学院徽标强调的是发展科学的基础学科,是这些基础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引申到教育领域,教育最重要的也是基础,大中小学学生都是打基础的时候,打好人生的基础,才能够有一个好的人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5-30 16: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