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dezhi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dezhi2011

博文

从三氧化二砷药物想到杂交水稻:谈谈科研贡献

已有 4477 次阅读 2013-2-16 11:2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医学, 杂交水稻, 门外汉

    这个春节很热闹,科学网的热闹程度也不输。而有关三氧化二砷的争论最火。
    我不是学医学的,对于三氧化二砷药物而言,自然是门外汉。但饶毅老师和李连达老师一来一往的学术争辩,十分有趣,也吸引起我这个门外汉的兴趣,每篇博文及留言必看,往往留言最为有趣。饶方的观点是:张廷栋教授在三氧化二砷药物在治***病方面的贡献突出,而非之后在应用和基础研究取得成绩的上海瑞金医院。而李方主要针对饶方的观点进行反驳,倒没有发表清晰的观点(什么人在三氧化二砷药物在治***病方面贡献最为突出)。
    我是做农业科研的,农业科研与医学研究也有相通之处,就是可以让人好好的活着,都能从基础研究到生产应用。凡受过专业科研训练的人,不管所属什么学科,其实对于评价某一领域或成果科研贡献大小都是存在客观标准的,而不应该受环境中他人意志、观点或者地位左右。
    三氧化二砷药物方面我不清楚,而我想从杂交水稻谈起。杂交水稻是中国科研成果中最为突出的,具体多养活了多少人以及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其贡献是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可以书写的。杂交水稻从无到有,以及参与人数,其历史过程就如同三氧化二砷如何应用到治病,都是在及其复杂的历史过程中,发生了及其复杂的故事。但这些不妨碍客观评价科研贡献。
    遗传学方面的学者可能会说:遗传重组和杂种优势不是中国人的原创,而杂交水稻的原理就是利用了杂种优势,似乎没有创新,没有什么多么了不起。从有关三氧化二砷争论的博文中,这样的观点也有出现,有人列举出了国外早于张教授的论文,认为只是洋为中用。杂种优势是遗传学方面的“公理”,公理可以指导我们认知自然规律,就像我们认识了能量守恒定律,但不能否认其后各种理论和应用的创新。公理不是为终结创新,而是作为其后所有的创新的基础。因此,只看历史,不注重客观现实的一票否决,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杂交水稻从无到有,如何实现?一个父本和一个母本杂交即可?怎么实现母本去雄的问题。。。我相信这些类似难题也出现在三氧化二砷药物研发的过程中。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人,自然成为这一领域和成果的代表人物。杂交水稻的成功,自然想到的是袁隆平先生。袁先生在60-70年代提出杂交水稻并开始实践,在尝试了无数次失败和大量组合的杂交之后,他提出了“三系”法,并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配套,取得巨大成功。同时期,全国水稻育种协作组也在进行着史无前例的杂交水稻攻关,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对袁隆平先生贡献的评价。其实,在水稻生产实践上取得最大成功的并非袁先生,当属谢华安院士。谢先生的“汕优63”品种就像三氧化二砷药物一般涌现出来了,这个水稻品种可以说是一个magic,一个传奇。不仅如此,华南、西南以及北方地区均出现了贡献巨大的水稻育种专家,如黄耀祥先生、周开达先生和杨守仁先生等。而这些无法掩盖袁隆平先生的功绩,当属“杂交水稻之父”荣誉。
    我个人认为三氧化二砷研究过程中也可以找一找这些人,不难看出各自贡献大小。在科学领域,总会有客观的方法评价某一领域中的贡献。摸清其历史,以学术文字或者社会价值(适合应用研究方面)为砝码,衡量各人贡献,不主观,不从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373-662212.html

上一篇:Nature同期两篇article文章报道大小麦基因组测序结果
下一篇:清明*西湖登高
收藏 IP: 123.158.53.*| 热度|

3 陈希章 孙学军 戴德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4 07: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