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yany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uanyanyan

博文

回忆防流感香囊制作的起因——浅谈一些我对流感病毒的思考

已有 4549 次阅读 2020-1-29 14:18 |个人分类:医学生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引子:

值此新冠流行之际,反思自己为何会提前去做防流感香囊在门诊派送。

查了下,最早在云药房下的香囊内胆药单是11月16日。

是因为在朋友的小诊所里,又感受到了流感病毒的“气息”(直窜脑)。

又思,是哪天决定中止在朋友诊所出诊的,查得是11月29日。


朋友虽是中医,养生方面自己却不甚讲究,闹得每年冬春都是漫长的感冒,还是浊气很重的那种……而我则是底子薄,以前在医院一天七八十个病人,把身体累坏了。所以周五下午去朋友诊所出诊,总会“流感气息”直接窜脑,流感的前兆就来了……每次回家都要喝包风寒感冒颗粒,并用随身灸的温灸盒在头顶百会上和脖子后面的大椎上艾灸一会儿才算是好了。

身体敏感的,无非那么两三种人,特别弱,特别强大,以及神经质……我可能是属于那种生命力特别稀薄的……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我这种……只有乖乖自己做好防护的份……

回顾一下,慢慢才想起来,应该是11月15日(周五,立冬和小雪中间),又在朋友诊所感觉不对了,于是翌日(16日)在云药房下了香囊内胆订单。


        

两周之后(11月29日),对反复“流感气息”窜脑的状态心生厌倦,和朋友提出中止出诊,春节后再议。


当然,不止在朋友诊所,在临床其实经常会遇到,轻重不同而已。

具体“窜脑感”是什么感觉?很难描述,可能是僵冷的感觉吧。


写这篇文章,还想谈谈我对流感病毒的一些看法,给有心的科研工作者和未来的防控提供一些线索。

1、流感病毒首先侵犯的部位

和一般受凉感冒不一样,病毒感染最先侵犯的部位,我觉得是可能是“脑”。

同时,伴鼻部僵冷感,可能是鼻的第一道防线不够,才到的脑吧。


2、流感病毒快速复制繁衍的最初时期

11月中旬(立冬后)是气温快速下降、波幅也较大的一段时间。其中,11/17温度最高 24° ,最低 5°。

11月13日,国家卫健委官方发布了《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9年版)》。

《上经 · 尚时》:“ 瘟之至也,非江海鳞甲之类而不生。疫之至也,非虫兽毛羽而不存。”

这段时候起,考虑是否关闭野生动物及活禽、海鲜市场,寻求其他的途径和方法来销售,既满足日常所需,又可以防范传染病的流行。


3、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

目前认为是飞沫和接触传播。

但病人有时并还未说话,我只要靠近他(20~30cm),就有“窜脑感”,赶紧把好脉,坐远些(幸好诊桌长……)。所以防控中要求人和人说话保持1米的距离,我真心是理解……但在狭小封闭环境就另论了……

可是,病毒一定得依赖飞沫这样大的媒介才能“跑”么?呼吸气体和飞沫在用词实意上还是有点差距的……


4、“窜脑感”的实质

是病毒本身侵染的速度?还是侵犯入神经后,神经传导所致的感觉?

使“窜脑感”产生的物质,到底是什么?在体外能否用现代科技检验出来?


5、流感病毒侵染后不发作的情况

确实在临床发现,有部分产生“窜脑感”的病人并没有流感症状,其中有人1~3天后会发出来。而有的人不发,但连着两三次(每周一次)来都会产生“窜脑感”。


6、症状消除后流感病毒的状态

艾灸百会、大椎后,初起症状会消除。但有时没耐心,症状基本缓解了,就停了。在没有空调的房间里静待一会,头鼻僵冷感会又起来,赶紧再灸。如果灸够或一直戴着羽绒服帽子,就不会有这样的现象。

还有,对于侵入脑部的病毒经过治疗后还在么,能存活多久,自我感觉很难说。因为有时隔了很久,在人疲劳和湿冷的环境下,“感觉”又会冒出来……赶紧把帽子戴上,或者灸起来……

治疗应该会消灭一部分流感病毒,也有一部分可能是改变人体环境,抑制了流感病毒生长。等到立夏,大环境变了,流感病毒也就偃息了。但如果流感病毒彻底在自然界不存在了,也就不存在第二年的流感复燃,所以在人体中可能也是吧……

今天还看到篇讲蝙蝠和各种病毒共存而不发病的文章,也很有意思。


7、香囊对流感初起时的作用

有些病人把香囊塞在口袋里,自感有点不对时,赶紧拿出来闻,就会觉得舒服很多,基本好了。还有泡脚缓解喉咙疼痛等早期症状的。

香囊内胆还可以拆了放在香炉里熏香,煮了泡脚、泡澡。

记得在“灵兰中医”公众号一篇有关流感的文章下,就有武汉医院一线医生提到,在医院人员聚集处长时熏点具有芳香避秽作用的中药,在当时该院内没有出现人传人的现象。

当然,香囊的方子还是有所讲究的。

1.jpg      2.jpg     5.jpg

                            (她在香囊方上又加了柏子仁)


以上谨是针对流感最初时期防控的个人见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5825-1216019.html

上一篇:【小医箴言】今冬养护要点
下一篇:【小医箴言】(新冠)流感自助法
收藏 IP: 180.161.70.*| 热度|

3 王号 张珑 姜进举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