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入研究生的殿堂已经有一年又半载了,也算初步进入了这个门道。
记得做本科毕设的时候,那时候想法很简单,根据老师拟定的题目急功近利的去查阅参考文献,花费好几个月在做自己的大论文,当时感觉挺佩服自己。现在,回过头看看那时的自己,实在是太想当然了。
研一刚开始的时候,笔者属于跨专业的,本科的专业与现在的专业毫不相干。头大的去寻求导师的指导,导师告诉鄙人多看文献,到时候自然而然就有感兴趣的方向。当时很是不理解,回实验室就疯狂的下载我们研究领域的文献毫无目的的看,看不懂就问百科或者看教材。果不其然,不出半年我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自然而然导师自然基金一出来就知道自己要去完成哪一部分。针对导师的项目,结合自己的兴趣所在,选了一个比较新并且很有挑战性的方向(当然,个人感觉,因为搜索不到相关文献)。
研一的一年除了上课,整个人都在浩瀚如海的文献的海洋里畅游,到现在已经能够分辨出哪些文献是值得读,哪些是没有什么营养的。这或许就是积累所得的结果吧。
有好多人问鄙人看文献看哪些文献,怎么去分辨文献的好与坏,我就结合自己的科研感悟谈一下个人的观点:
⑴初入一个研究领域,要搞清楚谁是这个领域的专家,通过读他们的文献了解他们都在做什么。这个过程要养成做笔录的习惯,把他们的每个人的拿手功夫学到。
⑵看文献不能说把所有的文献都通篇去读,要有选择性的看,比如说有的题目你都不感兴趣,干脆不要看。对感兴趣的论文题目提取关键词去图书馆资源库里搜集更多的文献,然后就是先看摘要,一般情况下你文献看多了,看摘要就知道这篇文献是否值得一读。
⑶当你通过读大量优质的文献会了解到自己的研究领域都是在解决什么问题,还能解决什么问题而别人做得不够充分或者还没人做,这就是今后的努力方向。如果一个方向别人已经做得炉火纯青了,你再去做也不会太出新。
⑷不要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去看文献,那样会越来越迷茫。看文献一定要静下心来辩证的去看,不是所有人的观点都是对的,要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有选择性的去看,理性的去分析他们的异同,或许是因为他们的设备不同,或者是他们的实验方案不同所致,这些都多去思考,不是单纯的去读文献。
⑸不要崇洋媚外,现在国内很多大牛级人物的文献质量还是相当高的,国外的文献不一定比国内的质量好。好多人的文章在国内发表不出去,反而翻译成英文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成功。所以,看文献首先看中文EI或CSCD上的,首先是母语容易理解,再者就是我们的理论基础不比国外的差。当然,鄙人不是说不要看国外的,国外的优秀的文献当然有更多,也鼓励去多读外文文献,鄙人只是说国外的文献不是一定比国内的好。
⑹做研究不要去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写出来的文章很空洞,不能指导实际,不能为人所用,没有什么意义。鄙人感觉,科研就是一个过程:发现问题-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对比前人研究成果-顺理成章。所以,鄙人感觉不急功近利的去搞研究才能出新。
⑺要学会与人交流,不管是研究方法,还是数据处理方法,只有善于与人交流才能够互相学习、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才能避免闭门造车带来的种种弊端。交流,使人产生灵感,或许一个问题迟迟想不明白,交流中能够恍然大悟。还有就是,交流促进彼此的情感,多一个朋友路更好走。
洋洋洒洒,近来的一点儿感悟,不足或者错误之处望指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5 09: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