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uziy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uziyan

博文

凡眼看《道德经》——道可道

已有 5144 次阅读 2011-7-14 17:02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道德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人是俗人,肉眼凡胎,拜读老子的《道德经》,发现也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一件事。发篇小文,写点自己的小见解,如有不足,各位看官轻拍。

    作为老子《道德经》的开篇。道可道,非常道。掷地有声的提出了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天地自然运行之法则,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道可道,就是说道理原则是可以遵循实施的。非常道,是说道会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味乱用。道是事物发展的法则,由自然而成,不会改变,只需要顺应它就自然成事。由于其为万物本原,即使时代变迁,也不会影响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和运行规律。老子从自然界认识到道的存在,却又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只能由各自参悟其中奥妙。人具有自我意识,外界对人的影响是投射到人的思维上的,由于各自的局限性,看到的往往是自己想看到的。通过学习道,可以让人从事物的本质上来认识外界,而不是局限于小我。

    老子的道德经取名道、德很有渊源。道为万物之根本原则,不会因时,势,人而改变;德则是人从自身可以修习品性,具备符合道的原则,行事顺从原则,自然心明气朗。

    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要认识到规律原则,但是道又不是不变的,要分清特殊性。就像做工程项目,一般都有规范的项目流程,但是到了具体的项目里,又需要区别对待,所以每个项目都是唯一的,有规律性,统一性,又有独特性。

    还有种解释是“道是可以被阐述的,但可以阐述的道不是真正的道。”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可以发现并阐述万物的道,但我们永远也无法得知真正的道是什么。庄子认为道是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但实际上老子在道德经里提了道的一些特性,这说明老子对道是有阐述的。非常道,其实就是事物发展到特定阶段就会出现违反常理的特性。例如,小猫爱吃鱼,可是当它吃饱了的时候,你再给它鱼,它也不吃了。那不能说猫是不吃鱼的。

    名可名,老子是道家的鼻祖,这里的“名”是事物宝器法器或修炼方法的名称,是可以命名定义出来的,也有人说是道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或者是道的阐述;“非常名”,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意思你见到的事物和方法并不是前人见到的事物或方法,除了事物会变化这层意思外,还有每个人的经历和角度不一样,即使是同一时刻看到事物也会盲人摸象,只见到其中的一面。这就是人的偏见,人总是看到听到自己愿意看到和听到的事情。在现代的行为学里,有很多这样的实验验证了这一观点,有兴趣可以自行了解。所以,当我们希望全面的看待一项事物时,虚心听取别人的观点,也就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team work,很重要的哦。这里不得不佩服下老子老人家,这才是超前意识啊!!!

    无是天地的本源,有是万物之母。即为无中生有,有生万物。故恒无,欲以观其妙,圣人参禅保持无我的状态,观察世界的奥妙,就是放下自己的执着,体会世间万物之奇妙。应该就是指古人悟道的过程了,放下小我,也就放下了自己的偏见,才能体会世间万物之本质。在做事的时候如果遇到难题,可以找个僻静之处,试试悟道之过程,放下思绪,于冥冥之中,等待灵光乍现,即为有。恒有,欲以观其徼。徼是边界的意思,这里私下猜测,从无到有,自然是有个阶段的,那么意识到其中的差异,自然就有个神奇的边界存在,实现无与有之间的转化。这往往也是“非常道”之处,也许是质变到量变的非常之处。

     无有相生,同蕴含与万物之中,却又不同,为之玄。玄,本义精微,这里是抽想概念的代名词。玄中本来道就是自己参悟的,因人而异。参悟有无的过程就是打开奇妙世界的大门。据说当时老子归隐山林之前,世人惜其智慧,劝其留书后世,于是就便有了《道德经》(野史不可考)。

    道,蕴藏于世间万物之中,又超脱于万物之外。一切皆有道。现今时事瞬息万变,风气云涌看似毫无章法,但仔细思索,仍能从中找到规律,即为悟道。悟道之后,将所悟之道运用于世事之中,检验其正确性,指导我们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悟道在于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势而为,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为何《道德经》能千秋传颂,皆因其揭示了道之所以为道,万物本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95811-464789.html


下一篇:关于高效率内燃机和低辛烷值汽油燃料创新合作的几点思考
收藏 IP: 221.232.147.*| 热度|

5 武京治 曾新林 汤治国 林耕 XIANZ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