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qe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qed

博文

科学网今日谣言:“世卫组织:每年42万人死于食物中毒”

已有 7055 次阅读 2015-12-13 21:18 |个人分类:辟谣|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科学网今日谣言:

“世卫组织:每年42万人死于食物中毒”

此谣言中说:

食物何以成杀手?世卫组织:每年42万人死于食物中毒

肉、蛋、奶、蔬菜、水果,这些我们每天司空见惯的食物,为我们补充日常所需的能量,但每年也同时可以夺走全球约42万人生命。

中国日报网12月10日电(刘婧)俗话说“病从口入”。肉、蛋、奶、蔬菜、水果,这些我们每天司空见惯的食物,它们富含营养,为我们补充日常所需的能量,但你一定不会想到,它们同时竟然也是每年夺走全球约42万人生命的罪魁祸首。据德国媒体《焦点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约有42万人死于食物中毒,其中约有1/3是5岁以下的儿童。

23万人因腹泻死亡 

该报道称,全球每年有6亿人因食用了受致病细菌、化学毒素、或寄生虫污染的食物导致急性中毒性疾病。感染性食物中毒的症状为:呕吐、腹泻、抽筋或发高烧。而通过蘑菇菌类或鱼类引起的食物中毒多半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症状,甚至会伴随着幻觉出现。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有5500万人在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后,出现腹泻的症状,其中23万人因腹泻而死。生的,未煮熟的亦或是受致病细菌污染的食物是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

看到这里,已经可以肯定是一则不折不扣的谣言了。因为,“全球每年约有42万人死于食物中毒”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个中国日报网的记者刘婧,无论如何,还是有一点可爱之处,她提供了原文链接: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报告,把我们辟谣的工作量减到最低。

打开此链接,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卫生组织究竟是怎么说的:

----------------------------

世卫组织估算五岁以下儿童占全球食源性疾病死亡人数的近三分之一
˗ 对全球食源性疾病负担的首次估算表明每年10人中几乎有1人因吃被污染的食物而生病,导致42万人死亡
˗ 五岁以下儿童处于特高风险,每年有12.5万名儿童死于食源性疾病
˗ 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和东南亚区域的食源性疾病负担最重

新闻稿
2015年12月3日 | 日内瓦 - 尽管五岁以下儿童仅占全球人口的9%,但他们却几乎占食源性疾病死亡的三份之一(30%)。这项调查结果来自世卫组织“全球食源性疾病负担的估算报告”,这是迄今为止被污染的食物影响健康和福祉的最全面报告。
该报告估算细菌、病毒、寄生虫、毒素和化学品等31种病原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负担,并指出全球每年有多达6亿人或近十分之一的人因食用受到污染的食品而生病。其中造成42万人死亡,包括五岁以下儿童12.5万人。
......
腹泻病构成全球食源性疾病的一半以上负担,造成每年5.5亿人患病和23万例死亡。儿童处于食源性腹泻病的特别危险,每年有2.2亿人患病和9.6万人死亡。腹泻病通常是因为食用受到诺如病毒、弯曲杆菌、非伤寒沙门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的生的或未煮熟的肉、蛋、新鲜农产品和乳制品。

......

-----------------------

原来此作者是把“食源性疾病”统统改成“食物中毒”了,其实后者只是前者的很小一部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这个报告,“食源性疾病”的死亡率是万分之7;食物中毒显然可怕得多。两者能在新闻稿里随便替换吗?

把“肉、蛋、奶、蔬菜、水果”说成“同时竟然也是每年夺走全球约42万人生命的罪魁祸首”,是不是非常恶毒和愚蠢?

记者啊,记者!


2016 01 06 补记: 今日科学网的一篇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948396.html,“你吃的食品安全吗?现阶段的食品安全风险”,其中说:“从食物中毒致人死亡原因来看,2009~2013年我国食品中毒致人死亡事件中,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在5年间导致434人因食物中毒而死,占总死亡人数57.3%”,可以看出我国每年食物中毒致死的人数在180人左右。“全球每年42万人”绝对是胡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3426-943126.html

上一篇:中国科技现状--科普
下一篇:有些毛粉智商无下限
收藏 IP: 123.114.60.*| 热度|

11 姬扬 蒋永华 王小平 徐令予 牛登科 张能立 李土荣 蔡小宁 李学宽 李颖业 decipher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